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學會財報的概念了,但為什麼還是常常做錯決策?
小心!問題可能不是出在數字,而是出在你我的大腦!今天,就讓我們來破解老闆最常見的3大
認知盲點,讓你從「看懂財報」,晉升到「決策領航」!
看完本文你將會學到:
- 破解財務決策的認知盲點:學會辨識4個最容易讓你誤判財報的心理陷阱,建立理性的決策防火牆。
- 看懂企業的S型成長曲線:掌握公司從導入期到衰退期的4大生命階段,並學會判斷你的企業正處於哪個位置。
- 打造你的策略儀表板:將財務數字轉化為3個關鍵的策略指標,讓你清楚知道下一步該衝、該守、還是該轉型。
一、決策的起點:認識你的大腦原廠設定
老闆們,要做出正確的決策,首先要認識我們大腦的原廠設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的研究告訴我們,我們的大腦有兩種思維模式:一個是快速、直覺的「系統一」,另一個是緩慢、理性的「系統二」。
我們絕大多數的決策偏誤,都來自於「系統一」為了省力而走的思維捷徑。我們的任務,就是學會何時該強制啟動耗油但可靠的「系統二」。
二、過去的泥沼:你是否中了「沉沒成本」的毒?
回想一下,你公司裡是不是也有這樣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老項目?它可能是一間不賺錢的店面,或是一個過時的產品線。你心裡清楚它沒有未來了,但總有個聲音告訴你:「不行啊,這個項目我已經投了五年、砸了三百萬了,現在放棄,前面的投入不就都白費了嗎?」
這個讓你動彈不得的聲音,在決策科學中有兩個專有名詞來描述它:
2.1 沉沒成本謬誤
首先,是我個人認為最嚴重的、最容易踩坑的,就是「沉沒成本謬誤」。舉個常見的例子,想像一下,你花300塊買了一張電影票,滿心期待地走進電影院。結果電影開演20分鐘,你發現劇情極度無聊、演員演技尷尬,是一部超級大爛片。這時候,理性的選擇應該是立刻走人,去做更有意義的事,對吧?
但多數人的反應卻是:不行,票都買了,不看完太浪費了!結果為了不浪費那張已經花掉、拿不回來的300塊電影票,你痛苦地看完了剩下的一個半小時。這就是沉沒成本謬誤:你為了過去無法挽回的付出,而做出更多不理性的投入。
以經營公司來說,常見的情況是:例如一家軟體公司,花了兩年、投入了300萬開發一款APP。但上線前夕,市場趨勢已經變了,競爭對手也推出了更好的產品。
這時候,各位聰明的老闆,你會怎麼做呢?理性的選擇當然是停損,對吧?但很多老闆卻因為捨不得那300萬,更捨不得已經投入的時間與精力,因此決定再追加100萬行銷預算,他想說:「我們不能讓那300萬白費!」結果,這100萬也跟著石沉大海。
這不是在講故事喔!因為這種情況其實常常在發生,只是發生在不同的地方。例如:
2.1.1 人事領域:對「不適任員工」的持續容忍
公司花了好幾個月、投入了高額的獵頭費用,才找到一位高階主管。但試用期過後,發現他能力或態度完全不符預期,甚至對團隊帶來負面影響。
老闆心裡想:當初找他花了這麼多力氣,我還親自帶了他三個月,現在要他走,我前面投入的時間和金錢不就都白費了嗎?再給他一季看看,說不定會變好。這種狀況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
所以,為了那無法回收的招募與培訓成本,更重要的還有,為了維護老闆視人的眼光以及老闆的面子,結果是硬著頭皮繼續用這位主管,嚴重的話,可能整個團隊的士氣持續低落,甚至導致優秀的基層員工離職,造成了更大的損失。
2.1.2 行銷領域:為「無效的廣告」持續加碼
公司投入了一大筆錢,簽下了一檔為期半年的大型戶外看板廣告或雜誌廣告。但第一個月的數據出來後,發現這檔廣告帶來的詢問度與轉換率趨近於零。
這時候換行銷主管登場了,他想說:不行,合約都簽了,錢也付了一大半了,現在喊停也太浪費了。而且這個廣告是我們的設計師嘔心瀝血之作。一定是曝光還不夠,我們再追加一筆預算做網路活動,把聲量衝起來!
結果,在一個已經被證明無效的管道上,投入了更多的行銷預算,錯失了將資源轉移到更有效益的其他地方,例如數位廣告或其他渠道的機會。
2.1.3 財務領域:對「虧損的投資」執意不放
無論是公司還是個人,都很容易出現這種情況。例如,你投資了一檔朋友推薦的股票,成本是100元。一年後,這間公司的基本面不佳,股價很不幸的跌到了50元。這時候,市場上有另一家更有成長潛力的公司可以投資。
這時候你可能就會想:現在賣掉,不就等於是承認我虧了一半嗎?我當年可是花了100萬買的!不行,我要等到它漲回100塊我才要賣,至少要等到解套。
為了那個100元的買進成本(這已是無法改變的沉沒成本),死抱著這檔表現不佳的股票,不僅可能繼續下跌,更重要的是錯失了將剩下的資金投入到另一檔可能翻倍的股票上的「機會成本」。
2.2 損失規避
除了沉沒成本謬誤之外,另一個也是非常反直覺的「損失規避」。舉個簡單的例子,在路上撿到1,000塊的快樂,遠遠比不上弄丟1,000塊的痛苦。我們非常討厭損失,討厭的程度,比收益的快樂高得多。
以經營公司來說,常見的情況是:例如:貿易商進口了一批昂貴的原料,成本每公斤2,000元,但市場接受度不高,眼看就要過期。
這時候,各位聰明的老闆,你會怎麼做呢?理性的做法,也許是立刻打折促銷,能拿回多少現金是多少。但老闆被「損失規避」的心理綁架了,他無法接受「用低於成本的價格賣掉」這個事實,因為他不想虧錢賣,寧願看著原料放到過期,也不願承受那個立即的帳面損失感。
2.3 聰明老闆的決策框架 (啟動系統二)
所以,聰明老闆應該怎麼做呢?當你陷入這種兩難時,不要再問「我過去投了多少」,而是放眼未來,強制自己回答三個未來的問題:
2.3.1 歸零思考
假設我從沒做過這個項目,如果今天有人拿著這個案子來找我投資,我會投嗎?
就拿剛才那家軟體公司來說,老闆應該這樣問自己:假設我現在手上握有400萬現金(已投入的300萬 + 準備追加的100萬),完全從零開始,我會選擇投入這個市場嗎?別忘了,這是個已經有強大競爭對手的APP市場!還是我會選擇投入另一個更有潛力的新項目?
這個問題,能幫助你瞬間擺脫過去的包袱。
2.3.2 計算增量效益
這個項目在「未來一年」,能為我帶來的「增量收入」,是否大於我需要為它付出的「增量成本」?
所以,老闆必須誠實地估算,我未來再投入這100萬的行銷費用,根據最務實的估計,預計在未來能帶來多少收入?這個收入能創造的未來利潤,有大於我將要付出的100萬成本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不該再投入一毛錢。
2.3.3 評估機會成本
如果我現在果斷地關掉它,我能釋放出多少現金、人力和時間,可以投入到更有潛力的新項目上?
老闆更應該這樣想:如果我現在停損,認賠那300萬,但我手上就多出了100萬的現金,還有整個開發團隊的人力和時間。我能不能用這100萬和這個團隊,去做別的事?例如那個我們討論了很久、但一直沒資源啟動的AI客服專案?那個專案的成功率是不是更高?
看清楚機會成本,你才會知道,堅持,有時候才是最昂貴的選擇。
延伸閱讀:
【老闆的錢坑黑洞】為何虧錢生意你總捨不得放手?小心「沉沒成本」讓你越陷越深!|EP.76
【省小錢賠大錢?】老闆必懂的「損失規避」心理陷阱!學會合法節稅,不再多繳冤枉錢!|EP.78
三、眼前的陷阱:你被亮眼的「獲利數字」錨定了嗎?
另一種情況,一位衝勁十足的老闆,他看到上個月的損益表,淨利500萬,創下歷史新高!他非常振奮,認為公司形勢一片大好,立刻召集會議,決定要加碼投資、擴大產線、增加備貨!
這種感覺良好的決策模式,往往隱藏著另外兩大思考陷阱:
3.1 錨定偏誤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錨定偏誤」,就像船下了錨之後,船就被固定住了,你的想法也已經被你看到的第一個數字給困住了,後續的思考都會圍繞著這個錨點打轉。
舉例來說,一家服飾店老闆看到五月營收100萬,創下新高,這個數字就成了他的心理錨點。即便會計師提醒他,這是因為季末出清大促銷,導致毛利率極低,且現金流其實是淨流出,根本就是虧錢在清倉而已。
但老闆的大腦已經被「營收100萬」這個光環錨定,可能會說:「沒關係,營收好就代表方向對了!」從而低估了其他警訊。後果呢?不用我說你應該也猜得到!
3.2 確認偏誤
另一個也很常見的問題就是「確認偏誤」,你會變成只看自己想看的證據,只聽自己想聽的話,自動忽略所有不利的線索。
繼續以這間服飾店為例,這位老闆內心渴望開第二家分店。於是,他開始尋找支持他決策的證據:他會特別關注稱讚他衣服好看的顧客留言、會去計算新商圈的週末人潮。
當有朋友提醒他租金很貴、或是其他不利因素時,他可能會把這些話當耳邊風,只聽自己想聽的,這就是典型的確認偏誤。
3.3 聰明老闆的決策框架 (啟動系統二):
所以,聰明老闆應該怎麼做呢?在做出任何重大的擴張決策前,請為你的樂觀建立一套「反向思考」的制度:
3.3.1 召開「事前驗屍會議」
「事前驗屍」這名稱看起來很奇怪,這是英文翻譯的詞,指的是在專案還沒死亡之前,就先進行一次「模擬的驗屍」,這不是唱衰,而是一種風險管理方式。在你投入任何重要資源之前,就先和團隊召開一個事前驗屍會議。
會議的目標是:假設這個項目在半年後徹底失敗了,請大家寫下所有可能導致失敗的原因,然後,從這些原因中,挑選出3-5個最關鍵的失敗指標,把它們變成你的出場條件。舉兩個例子:
• 餐飲業案例
推出新菜色前,就先訂下:如果三個月後,這道菜的單點率低於5%,或者毛利率低於40%,我們就無條件下架。
• 電商案例
投入一筆KOL行銷預算前,就先訂下:如果一個月後,這檔行銷活動的廣告投資報酬率低於2.5,我們就立刻停止後續合作。
把出場條件白紙黑字寫下來,當指標真的觸發時,你執行的就不是一個痛苦的放棄,而是一個理性的計畫。
3.3.2 強制指定「魔鬼代言人」
「魔鬼代言人」也是英文翻譯的詞,指的是在你的公司裡,必須要有一個人,他的工作職責就是不斷地挑戰你的想法,提出反對意見。這個人可以是你的合夥人、資深員工,甚至是像我這樣的外部顧問。
所以,你要創造一個絕對安全的環境,讓魔鬼代言人的挑戰不會被視為唱反調或是來亂的。當你陷入承諾升級的狂熱時,他的一句:「老闆,我們回頭看一下最初設定的停損指標。」可能就拯救了你的公司。
四、未來的迷惘:你的公司在哪個生命階段?
還有一種老闆,他既不戀舊,也不盲動,但他很迷惘。公司生意穩定,但成長速度明顯變慢,利潤越來越薄,感覺不上不下,卡在一個瓶頸。他不知道下一步,是該衝還是該守?
這個困境,代表你的公司可能正走到「S型成長曲線」的尾聲。它就像一張描繪你公司未來的生命地圖,大部分的商業模式都會經歷這四個階段。我們用一家虛構的咖啡店來貫穿整個故事:
4.1 導入期
咖啡店剛開時沒人認識,花錢裝潢、買設備,為了吸引客人辦買一送一活動。
所以在導入期,咖啡店的投資現金流出非常大,而且因為買一送一的活動,導致毛利很低、造成虧損。
這時候他的策略顯然不是賺錢,而是要讓路過的人願意走進來,並記住他的拿鐵特別好喝,完成產品與市場的初步驗證。
4.2 成長期
接著,咖啡店的口碑傳開,成了打卡名店。營收暴增,損益表開始賺錢。但為了應付人潮,請了更多人、買了更多豆子。
所以在成長期,雖然營收高、現金也收得多,但是存貨及營運費用都大幅增加,而且雖然咖啡店帳面賺錢,但銀行現金增加得很慢,因為為了壓低豆子單價,他大量進貨,所以很多錢在卡在豆子存貨上,也因此出現虛胖型獲利的徵兆。
在這個階段,他的重心會放在標準化流程,維持品質穩定,快速服務不斷湧入的客人。
(延伸閱讀:【你的獲利是「虛胖」嗎?】小心!80%老闆沒發現的倒閉前兆,就從財報這個數字開始|EP.80)
4.3 成熟期
接著,你猜猜看喔,如果有一間咖啡店特別賺錢,供不應求,會不會有人想要來分一杯羹呢?應該會吧!表示這附近的消費力道夠強勁。所以在附近開了三家新的咖啡店,競爭加劇,咖啡店的來客數不再瘋狂成長。此時,營收和利潤雖然穩定,但成長已經停滯。
但好消息是,現階段公司的現金流通常是這四個階段最強勁的。為什麼呢?
因為在成熟期,公司已經完成了大規模的市場擴張和資本投資,不再需要像成長期那樣,投入巨額現金去擴充設備、增加庫存或鋪設通路。此時,過去的投資開始穩定地回收,營收和獲利雖然不再高速成長,但現金卻能持續、穩定地流進來,就像一台印鈔機,我們稱之為企業的金牛階段。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也許會開始推出會員儲值卡,降低採購成本,並且開始思考:除了賣咖啡,我還能做什麼?這就是在尋找第二曲線。
4.4 衰退期
最後,大家開始流行喝手沖茶,來咖啡店的人明顯變少了。
這時候咖啡店要怎麼辦?也許他可以選擇收割剩餘價值,或是果斷地啟動他的第二曲線,例如正式成立線上電商,販售咖啡豆。
收割剩餘價值指的是,目標不再是成長,而是在現有基礎上,用最低的成本,賺取最大的現金流。所以這時候咖啡店要怎麼做?例如:
-
停止所有新投資:不再花錢做行銷、不再更新昂貴的設備。
-
最大化降低成本:精簡人力、停止引進高成本的新品項,專注在服務好那些還會上門的死忠老顧客。
-
維持價格穩定:在不嚇跑老顧客的前提下,盡可能維持價格以確保利潤。
總之,就是盡可能地降低所有非必要開銷,將這個品牌剩餘的價值與利潤收割回來,直到租約到期或完全沒有客人為止。當然,這只是方法之一而已,並不是所有在衰退期的企業都必須這麼做。
看到這邊你會發現,有些企業會完整的經歷S型成長曲線,從一開始的導入期、到成長期、成熟期,最後走到衰退期。但也很多企業在導入期就倒閉了,或是在成長期時管理不佳,品質及服務大幅衰退,因此提前衰退。
4.5 聰明老闆的決策框架 (打造策略儀表板)
這時候,你需要一套企業導航系統,來判斷自己所在的位置。這套系統,就是我們提煉出的三個關鍵策略儀表:
儀表一:總資產報酬率 (ROA) – 成長引擎的轉速表
公式為:稅後淨利÷平均總資產
他指的是,你投入的每一塊錢資產,能幫你賺回多少利潤?
所以,老闆該問自己的問題是:我的每一塊錢資產,工作夠努力嗎?這個數字是在加速、龜速,還是倒退?當ROA的增速放緩時,就是你該警覺的時刻。
儀表二:現金轉換循環 (CCC) – 轉型燃料的油量表
公式為:存貨週轉天數 + 應收帳款收款天數 – 應付帳款付款天數
他指的是,你的錢從付給供應商,到從客戶手上收回來,總共要花幾天?
所以,老闆該問自己的問題是:我的錢被卡在哪裡?是卡在倉庫的存貨,還是卡在客戶口袋裡的應收帳?我該如何讓這兩塊海綿擠出水來?
儀表三:負債權益比 – 企業體質的避震器
公式為:總負債÷股東權益
這兩個數字,都在你資產負債表的右半邊可以找到。它衡量的就是,你公司裡一塊錢「自己的錢」,對應到多少「借來的錢」。
所以,老闆該問自己的問題是:我身上背的債,是幫助我成長的良性負債,還是讓我睡不著覺的惡性負債?如果明天銀行突然不借錢了,我的公司能活多久?
4.6 如何使用儀表板
聰明的老闆,會每季檢視這三個儀表的變化。它能幫助你客觀地判斷公司在S曲線上的位置,並回答那個最關鍵的策略問題:現在,我的公司最應該做的事情是什麼?是繼續踩油門衝刺,還是該進廠保養、儲備燃料,準備下一次的長途旅行?
五、總結重點
在今天的內容結束前,為你總結三個最重要的重點:
5.1 認識決策盲點,駕馭你的大腦
要成為聰明的老闆,不只要看懂數字,更要懂得自己大腦的原廠設定,避開沉沒成本、錨定效應等心理陷阱,才能做出真正理性的判斷。
5.2 看懂S型成長曲線,定位企業生命階段
別再迷信永不停止的飛輪,企業的成長與衰退更像一條S型曲線。搞懂公司正處於導入、成長、成熟或衰退的哪個階段,才能制定最有效的策略。
5.3 打造策略儀表板,用數據領航
將財務數字轉化為你的導航系統。盯緊「總資產報酬率(ROA)」、「現金轉換循環(CCC)」和「負債權益比」這三個關鍵儀表,你就能清楚知道下一步該衝、該守、還是該轉型。從看懂財報,到駕馭策略,這才是聰明老闆的致勝之道!
透過影音學習:
🎬 觀看完整影片
延伸閱讀整理:
【你的獲利是「虛胖」嗎?】小心!80%老闆沒發現的倒閉前兆,就從財報這個數字開始|EP.80
【省小錢賠大錢?】老闆必懂的「損失規避」心理陷阱!學會合法節稅,不再多繳冤枉錢!|EP.78
【老闆的錢坑黑洞】為何虧錢生意你總捨不得放手?小心「沉沒成本」讓你越陷越深!|EP.76
【公司貸款懶人包】新創/中小企業主必修:搞懂銀行5P,大幅提高核貸率(含常見QA)(63)|EP.68
創業財稅速成班|專為中小企業打造的創業攻略
想更有系統地建立你的財稅防火牆嗎?這堂課集結我多年實戰經驗,從公司設立、節稅規劃到財務管理,給你最直接、最能上手的完整攻略!課程附贈大量實用表單,讓你不再紙上談兵!立即點擊下方連結,加入課程,為你的事業打下最穩固的基礎!
🔗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