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老闆!明明某個產品或服務一直在燒錢,財報數字也吿訴你該停了,但你是不是心裡總有個聲音:「不行!我都砸了這麼多時間、金錢和心血了,再撐一下,說不定就翻身了!」這種捨不得放手的糾結,讓你錯失了多少機會,甚至影響了你專注在本業的心情?
其實你並不孤單!這種情況,很多創業者都遇過。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一個常常綁架我們決策的隱形殺手—沉沒成本謬誤!我會告訴你,它是怎麼影響你的事業、財報,甚至是你的稅務規劃,更重要的是,如何擺脫它!
看完本集內容,你將會了解:
- 識別「沉沒成本」的陷阱:了解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項目在虧錢,卻還是捨不得放手,以及這背後有哪些常見的心理盲點在作祟。
- 連結「財稅影響」做出明智決策:學習沉沒成本如何影響公司的財務報表、預算控制,以及如何透過正確的虧損認列,善用「盈虧互抵」來做長遠的稅務規劃。
- 掌握「理性止損」的實用策略:獲得具體的思考方法與行動步驟,幫助你擺脫沉沒成本的糾纏,把寶貴資源投入到真正能創造價值的地方。
老闆常中招的「沉沒成本謬誤」
在我們深入探討之前,我想先強調一個很基本的觀念:預防勝於治療。
當然,最好的方式是在投入任何一個新項目之前,就做好詳盡的市場調查、風險評估與財務預測,盡可能避免一開始就踏入潛在的錢坑。 但我們都知道,創業充滿了不確定性,即使做了萬全的準備,試錯和繳學費有時仍在所難免。所以,當我們不幸真的面臨可能的虧損項目時,如何正確面對沉沒成本,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那到底什麼是沉沒成本謬誤呢?簡單講,就是我們捨不得,我們太在意那些已經丟到水裡,撿不回來的石頭,這裡的石頭不只是你已經花掉的錢,更包含了你和團隊投入的寶貴時間和心力,結果忘了我們現在站在岸邊,真正該思考的是:接下來要往哪裡走,才能找到黃金。
而且,這種情況往往不是單獨出現的,它常常伴隨著幾個症頭一起出現:
1.承諾升級
首先,當初這個項目可能是你力排眾議、拍胸脯保證要成功的,現在要你承認失敗,面子上掛不住啊!於是,為了證明自己沒錯,反而更容易追加投入,從小坑一路跌進無底洞。這在企業管理上,如果沒有適當的監督機制,很容易讓整個公司被一個人的面子拖垮。這就是承諾升級。
2.確認偏誤
其次,你心裡一旦傾向再撐一下,你的大腦就會自動幫你戴上濾鏡,只看得到支持你繼續的好消息,例如:今天多了兩個客人!卻自動忽略或淡化那些壞消息,例如:整體營收又掉了20%。這種「選擇性看見」,會讓你對財報上的警訊視而不見,影響了基於客觀數據的決策。這就是確認偏誤。
3.樂觀偏誤/ 規劃謬誤
而且,創業者天生樂觀,相信明天會更好!但有時過度樂觀,會讓我們在項目初期就低估難度、高估收益,也就是所謂的「規劃謬誤」。結果預算爆了、時程延了,沉沒成本堆積如山,然後又因為樂觀的相信,再投入一點點就能反敗為勝。這也直接衝擊到公司預算的準確性和資源分配的有效性。因為經費不斷追加,而且還排擠到其他部門或其他專案的經費,非常嚴重!
4.後悔規避
接著,如果承認失敗、放棄項目,等於要直接面對「啊,我浪費了這麼多錢和時間!」的那種後悔感。為了逃避這種不舒服,很多人選擇繼續假裝努力,延遲面對現實。這種心理,在企業管理上,會導致決策拖延,錯失止損或轉型的最佳時機。這就是後悔規避。
5.稟賦效應
另外,對於自己一手拉拔長大、投入大量心血的項目,我們往往會覺得它價值連城、潛力無限,比客觀事實還美好。這種自我感覺良好,讓我們更難放手。在評估是否出售或終止計畫時,稟賦效應常常會影響老闆的客觀判斷。
所以你看看這五個症頭,「承諾升級」讓你騎虎難下,「確認偏誤」讓你選擇性失明,「樂觀偏誤」讓你錯估情勢,「後悔規避」讓你害怕面對,而「稟賦效應」讓你對自己的孩子過度溺愛。它們就像是「沉沒成本謬誤」的幫兇,一個個把你往坑裡推,讓你越陷越深,最終被過去的投入牢牢綁架,動彈不得!
其實,我們的大腦天生就討厭損失,所以損失規避可以說是人類的天性,承認過去的投入是白費的,對我們來說就像割肉一樣痛。所以,我們很容易會想:『我都已經痛一次了,再多痛一下,說不定就能回本!』結果往往是越陷越深,就像賭徒輸錢了想翻本,結果越賭越大,最後傾家蕩產。
所以,當你腦中出現這些想法時:『我再改進一下產品就好了』、『我再多下一點廣告預算試試』、『景氣不好,撐過去就是我的』、『那個誰誰誰也是撐了五年才成功的啊!』⋯⋯這些念頭,請小心,謹慎思考是不是中了這幾種症頭!
沉沒成本謬誤的財稅連鎖效應
這些症頭加上沉沒成本謬誤,不只影響你的心情,它更會活生生地反映在你公司的財務報表上,並且嚴重破壞你公司的預算控制與績效考核制度!
1.財稅連鎖效應
你想想,是不是常常因為「啊,這個案子都投這麼多錢了」,結果:
(1) 預算失控
相關部門不斷追加預算,而你因為已經投入太多,也只能硬著頭皮批准,導致公司整體預算規劃大亂,原定的財務目標遙不可及。
(2) 資源錯置
資源錯置:寶貴的現金、人力、甚至你和團隊最寶貴的時間,都被綁在虧損項目上,而那些真正有潛力、能賺錢的新機會或核心業務,反而得不到足夠的資源支持,這在財務規劃上是個大忌!
(3) 績效考核失真
如果在評估團隊或項目績效時,你只看「哇,他們好努力,投入好多資源!加班加到爆肝!」而忽略了它其實一直在賠錢,那不就等於變相鼓勵大家繼續往錢坑裡丟錢嗎?長此以往,公司的獎懲與資源分配都會出現嚴重問題。
2.只看未來效益,不為過去買單
所以建立一個只看未來效益,不為過去買單的預算審批跟績效評估機制超級重要!下次有部門跟你追加虧損項目的預算,你就直接問他:『如果這個項目現在從零開始,一毛錢都還沒花,你會建議公司這樣投嗎?請給我一份基於未來增量效益的評估報告!不要跟我談過去花了多少!』
舉例,有個客戶他們公司A部門去年大力推廣一個新產品線,原預算50萬,結果追加到80萬,超支了60%!但年底一看財報,銷售額只達到預期的20%。當今年要編預算時,A部門主管還是說:『老闆,去年已經打下基礎了,今年再追加100萬預算,調整一下策略,一定能起來!』這時候,警報器就要響啦!這就是典型的沉沒成本思考,加上可能的承諾升級。一定要請他拿出具體的未來效益分析,並且設定明確的階段性考核點,而不是用過去的投入來綁架未來的決策和公司整體預算。
3.從財報數字看慢性失血
從財報來說,當你死守著一個虧損的項目,你會看到:
(1) 現金流量表
現金不斷流出,相當於公司的血液越來越少,周轉越來越吃緊。你可能還得東挪西補,甚至去借錢來填這個坑,利息費用又是一筆額外支出。
(2) 損益表
虧損數字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不斷侵蝕你其他賺錢項目好不容易累積起來的利潤,甚至把整個公司的獲利都拖下水。年終結算時,看到那難看的稅前虧損,心情怎麼好的起來?
(3) 資產負債表
股東權益項目,也就是公司的淨值,可能因為持續虧損而減少,公司體質越來越虛弱。
4.機會成本的切膚之痛
更可怕的是什麼?是你看不到的機會成本!你花在虧損項目上的每一塊錢、你和團隊投入的寶貴時間、每一個人力,如果用在刀口上,例如投入到潛力的新產品、去開拓更有前景的新市場,或者去提升核心團隊的戰力,是不是能創造出比現在好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價值?這才是「沉沒成本謬誤」最讓人心痛的地方,你虧掉的不只是已經投下去的,更是那些本來可以賺到的未來! 很多老闆會想著少輸為贏,但有時候果斷止損才是真正的大贏!
5.稅務上的停損智慧:盈虧互抵的善用
談到止損,很多老闆可能會覺得:虧損了還要報稅,好虧啊!但你知道嗎?在稅法上,公司的虧損,在符合特定條件下,未來是有機會拿來抵減盈餘,進而節省營所稅的!這就是所謂的「盈虧互抵」。
根據所得稅法第39條的規定,公司組織的營利事業,會計帳冊簿據完備,虧損及申報扣除年度均使用藍色申報書或經會計師查核簽證,並如期申報者,得將稽徵機關核定之前10年內各期虧損,自本年純益額中扣除後,再行核課營所稅。
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講,如果你今年因為果斷停掉一個賠錢的項目,帳面上有虧損,如果未來幾年公司賺錢了,這個「認列的虧損」就有機會在未來10年內,幫你少繳一些營所稅!
關鍵來了! 要能適用盈虧互抵,你的公司帳冊紀錄一定要清楚、完整,而且最好是委託會計師進行稅務簽證申報。會計師查核簽證不僅能提高你財報的可信度,更是適用盈虧互抵的重要條件之一。
所以,當你因為沉沒成本謬誤,或是前面提到的承諾升級、後悔規避等心理因素,死守虧損項目,導致帳務混亂、虧損無法明確切割、甚至不願在財報上真實反映虧損時,反而可能喪失了未來透過「盈虧互抵」節稅的黃金機會! 這是不是因小失大?
而且,如果因為持續投入而讓公司現金流嘎不過來,最後被迫結束營業,那就連未來可以抵稅的盈餘都沒有了,豈不是更虧?
因此,適時止損,明確地在財務報表和稅務申報上認列虧損,並確保帳證齊全、符合規定,反而可能是一種長遠的稅務規劃智慧。不要因為害怕承認虧損,而錯失了未來合法節稅的權利。
老闆的理性止損三步驟
1.區分過去式與未來式
接下來要來實作了,很重要喔!先拿出紙筆,把這個讓你糾結的虧錢項目,所有「已經花掉的錢、已經投入的無法挽回的寶貴時間、以及所有耗費的心力」全部寫在紙張的左邊,然後,請你勇敢地把它們劃掉! 告訴自己:這些都過去了,就像潑出去的水,回不來了。
做這個練習,也是在幫你克服稟賦效應,讓你不再因為「這是我的心血」而給它過高的情感價值。 接著在紙張的右邊,只問自己兩個問題:
- 如果我現在才遇到這個項目,一毛錢都還沒投,我還會不會做?拋開過去,用「零基思考」。所謂零基思考,就是假設一切從零開始,不考慮過去已經投入的任何成本或情感,單純從現在這個時間點,評估這個項目本身是否值得投入、有沒有市場潛力、符不符合公司目前的戰略方向。就像你第一次評估一個全新的投資機會一樣。
- 如果我現在要繼續這個項目,未来一年還需要再投入多少錢、多少時間?預計能多賺回多少?意思是只看「增量成本」與「增量效益」只看未來,不管過去已投入多少。用一個全新的眼光來評估它,是不是值得你從現在開始投入資源。
你那個已經燒了200萬的APP,如果現在有人要賣你一個一模一樣、但還沒上線的APP,只賣10萬塊讓你接手經營,你會買嗎?如果不會,那為什麼還要繼續為那已經不見的200萬投入更多?
2.設定停損鬧鐘,理性戰勝感性
我知道,要停損在情感上很難割捨。所以,我們要幫自己設定一個停損鬧鐘。
在開始一個新項目,或者決定是否繼續一個現有項目前,就先跟團隊一起訂下明確的退場機制。這個停損鬧鐘,就是事先為你的樂觀偏誤和規劃謬誤打預防針,也避免你在壓力下做出承諾升級的非理性決策。比如說:
-
如果這個產品連續三個月的毛利率低於15%,或者累積虧損達到10萬元,我們就止損。
-
如果這個行銷活動投入20萬元後,帶來的有效客戶數少於100組,或者轉換成本持續高於5千元,我們就停止活動。
把這些標準白紙黑字寫下來,貼在你看得到的地方。當鬧鐘響起(標準觸發),就要有壯士斷腕的决心,果斷執行! 可以找一個你信任的夥伴、股東、或你信得過的人幫你把關。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他們能更客觀地幫你檢視數據,按下那個停止鈕,也能幫助你跳出「確認偏誤」的陷阱,聽取更客觀的意見。
3.擁抱機會成本,讓資源流向活水
老闆們,你們手上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包括錢、時間、人才都極其有限,就像一塊待耕的田。你把珍貴的水源和肥料一直灌溉在一塊已經長不出好果實的地上,那其他更有潛力的良田是不是就荒廢了?
當你專注於機會成本,思考資源挪到別處能創造的未來收益時,就能有效降低對過去損失的損失規避和後悔規避的不舒服感。因為你的大腦開始期待新的可能性,而不是沉溺於無法挽回的過去。
每次評估是否繼續投入虧損項目時,都要問自己:「如果我把這些資源,轉到A項目、B產品,或者用來做C策略,哪個能為公司帶來更大的成長和回報?哪個對我未來幾年的發展更有利?」
這樣想,你就會發現,有時候放棄不是失敗,而是為了迎接更大的成功,做出更聰明的選擇! 把每一次的投入,都看成是一次投資,而不是補救或攤平。
投資未來,而不是彌補過去。就像買股票,不會因為一張股票已經讓你賠錢了,你就繼續買更多來攤平成本,除非你判斷它未來真的會漲!
重點整理
1.認清沉沒成本與多重心理陷阱
了解沉沒成本謬誤、承諾升級、確認偏誤、樂觀偏誤、後悔規避、稟賦效應等心理因素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導致我們死守虧損項目。
2.透視財稅後果與機會成本
明白持續投入虧損項目不僅會惡化現金流、侵蝕利潤、破壞預算,浪費寶貴的時間成本,更會錯失未來透過盈虧互抵節稅的可能。
3.學習理性止損三步驟
掌握區分過去與未來、設定明確止損點、以及擁抱機會成本的思考方法,做出更明智的經營與資源分配決策。
彥竹會計師關鍵提醒
我們今天聊了很多關於「沉沒成本」這個大魔王,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在影片的最後,想跟大家分享幾個關鍵心法,幫助我們在面對這些捨不得、不甘心的時刻,能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1.心態重塑:承認過去的石頭,才能撿起未來的黃金
我們首先要接受一個事實:那些已經投下去的錢、時間、精力,就像丟到水裡的石頭,真的撿不回來了,這就是沉沒成本的本質。繼續盯著水裡的石頭,你只會錯過岸邊的黃金。學會情感切割,把「過去的投入」和「未來的決策」徹底分開。 這需要勇氣,尤其當你對項目有「稟賦效應」的情感時,但這是做出理性判斷的第一步。別讓過去的包袱,綁架了你的未來。
2.習慣養成:建立事前剎車與定期體檢機制
與其事後糾結,不如事前預防!老闆們,為你的重要項目建立「停損點」的習慣。 在投入之前,就和團隊設定好,如果發生什麼情況(例如連續虧損幾季、市佔率未達標),我們就必須停下來重新評估,甚至勇敢踩剎車。這能有效對抗我們的「樂觀偏誤」和「規劃謬誤」,也避免陷入「承諾升級」的窘境。同時,養成定期「體檢」各個項目的習慣,用客觀數據來審視,而不是只聽自己想聽的,要小心確認偏誤!
3.策略聚焦:永遠問:下一步,錢放哪裡最划算?
老闆的資源永遠是有限的!你的時間、資金、團隊精力,都是寶貴的彈藥。當你面臨是否繼續投入一個虧損項目時,不要只問「我能不能回本?」,更要問:「如果我現在有這筆錢、這些資源,我是不是有比「繼續投入這個項目」更好的選擇?哪個能為公司創造更大的「未來價值」與「機會效益」?」這就是80/20法則在決策上的應用,把有限的資源,永遠投放在預期回報最高的地方。
4.善用局外人視角:打破你的決策盲區
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當我們身陷其中,特別是對項目有深厚情感或已公開承諾時,很容易會有盲點。這時候,勇敢地引入「外部大腦」非常重要! 它可以是你的股東、值得信賴的顧問、或任何你信任的人。請他們用客觀、專業、不受情感牽絆的角度來分析數據、評估前景。他們提出的逆耳忠言,往往能幫你戳破確認偏誤的泡泡,做出更理性的止損決策。
5.終極修煉:從錯誤中學習,把學費變資產
創業路上,沒有人能保證每個決策都100%正確。果斷停止一個虧損的項目,不代表你失敗,而是代表你學到了! 關鍵在於,你能否從這次經驗中提煉出寶貴的教訓?是市場評估不夠準確?是團隊執行力問題?還是過度陷入了某種心理偏誤?把這些學費記錄下來,變成公司未來決策的智慧資產。
另外,正確地認列這次的虧損,在符合稅法規定的情況下,未來還可能透過「盈虧互抵」為公司節省稅負。 這樣,每一次的止損,都是為了讓公司未來能跳得更高、走得更遠,並且讓你對抗後悔規避的心理,更有勇氣做出艱難但正確的決定。這才是真正的安心創業之道!
🎬觀看完整影片
🎧收聽Podcast
創業財稅速成班|專為中小企業打造的創業攻略
如果你想要更系統化、有效率地學習創業財稅,避開更多創業地雷,學會如何節稅,歡迎點擊下方的連結,了解我的線上課程【創業財稅速成班】。這門課程是專為中小企業主設計的,大量的表格及整理,保證讓你一聽就懂,馬上就能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