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址: 300新竹市四維路41號3樓

Blog Details

看著公司戶頭的數字不斷增加,但一個問題卻讓你更頭痛:「這筆錢,到底要怎麼合法地變成我自己的錢?」

你可能會想,反正公司就我一個人,直接轉出來用,應該沒關係吧?

小心!這個念頭,可能讓你省了眼前的麻煩,卻掉進法律與稅務的巨大陷阱。今天,這支影片,就是要為你打造一套「財務防火牆」。

學習目標

看完本集影片,你將會徹底搞懂:

  1. 老闆薪資: 它不只是你的生活費,更是公司穩定的基石。那個神奇的「免稅甜蜜點」在哪裡?如何設定才能兼顧個人與公司的最大利益?
  2. 股東股利: 這是你身為風險承擔者的終極回報。什麼時候該分配?「合併計稅」與「分開計稅」這道關鍵選擇題,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3. 薪資與股利的隱藏成本:領薪水要負擔的「勞健保」和分股利會遇到的「二代健保」,這兩筆錢是怎麼計算的?又會對你和公司的現金流產生多大的影響?

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來揭開一人公司財務的神秘面紗。

一、先換個腦袋!你的公司不是你的提款機

在我們深入探討任何技術性操作之前,我們必須先進行一次「大腦的重開機」。因為一切財務災難的源頭,都來自一個根深蒂固的錯誤心態:把公司當成個人的提款機。

很多老闆會覺得,公司100%是我的,那公司的錢自然100%是我的。這個邏輯看似天經地義,但在現代法律與商業世界中,卻是完全錯誤的。

當你決定成立公司的那一刻,你就親手創造了一個獨立的法人。它有自己的名字、自己的統一編號,在法律上,它和你,是兩個獨立的個體。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容易陷入這個誤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塞勒提出的「心理帳戶」理論,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解釋。他發現,我們在腦中會不自覺地把錢分門別類,放進不同的「錢包」。

辛苦工作賺來的血汗錢,我們會謹慎規劃;而意外中樂透的橫財,可能一轉眼就花掉了。金錢,在我們心中並非完全等價。

這個觀點對一人老闆來說非常關鍵!因為你其實同時擁有兩個身份,所以你必須在腦中,有意識地、強制地建立兩個獨立的錢包

1.1 錢包一:CEO薪資帳戶- 你的辛苦錢

這是你作為公司的執行長,每天投入時間、精力、專業技能,去營運、管理、執行業務所賺來的酬勞。這是你做事的回報。

這個錢包的進帳,通常是固定、規律、可預期。就像你以前在別家公司上班一樣,每個月都有一筆固定的薪水入帳。為自己訂立一份合理的月薪,並透過公司的銀行帳戶,在固定的日期,轉帳到你的個人戶頭,金流務必清楚。

為什麼重要?

  1. 建立經營紀律: 這能強迫你客觀評估自己的勞動價值,並將其視為公司一項真實的營運成本。你才能真正算清楚,扣掉「請自己」的費用後,公司到底還賺不賺錢。
  2. 穩定個人財務: 這筆固定的現金流,是你個人與家庭財務規劃的基礎。你可以安心地繳納房貸、支付帳單,而不會因為公司某個月的業績波動而跟著心驚膽跳。更重要的是,這在未來你需要申請個人房貸或信貸時,會成為你最強的信用證明。對銀行來說,一筆不穩定、忽高忽低的「公司獲利」,其價值遠不如一筆連續12個月、固定日期的「薪資轉帳」紀錄。這份穩定的薪轉金流,是你未來擴張個人信用資產的重要關鍵。

1.2 錢包二:股東回報帳戶-你的創業成果

這是你作為公司的擁有者,在承擔了所有創業風險(市場的不確定性、產品失敗的可能、投入的全部心血)之後,公司真正實現盈利時,給你的終極回報。這是你擁有這家公司的獎勵。

這個錢包的進帳,應該是變動的、非保證的、並且與公司真正的稅後淨利潤緊密掛鉤。它不是常態性的,而是在特定時間點經由股東常會決議發放股利,才能取得的。

為什麼重要?

  1. 保護公司資本: 這能防止你將公司的「營業收入」或帳面上的「未實現利潤」,誤認為是你可以隨意動用的個人現金。你才會懂得將利潤留在公司,作為擴大經營、抵禦風險的「護城河資本」。
  2. 驅動正確決策: 當你清楚知道,只有公司在支付完所有費用(包含你的薪水)後還能賺錢,你才能拿到這筆額外的回報,你就會更專注於提升公司的長期價值,而不是滿足個人的短期慾望。

當你把這兩個錢包在腦中徹底分開,你就完成了從「個體戶思維」到「企業主思維」的關鍵一躍。你不再會問「我能從公司拿多少錢?」,而是開始思考「我該如何設計我的薪酬結構,才能讓公司和我一起,最健康地成長?」

二、領薪資,最穩定直接的生存之道

好,觀念重開機之後,我們來看第一種,也是最基礎、最規律的拿錢方式:以「薪資所得」(所得代號50)的名義,發薪水給自己。

這不僅是把錢拿出來的方法,更是建立公司制度化運營的第一步。

2.1 對你個人的好處:那個神奇的44.6萬「免稅甜蜜點」

身為老闆,你最關心的肯定是個人要繳多少稅。讓我們直接來看稅法給我們的福利。根據2026年(民國115年)申報114年度所得稅的最新規定,一位單身的納稅義務人,可以享有以下三項主要的扣除額:

  • 個人免稅額:$97,000

  • 標準扣除額:$131,000

  •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218,000

這三項加起來是多少?答案是 $446,000

這串數字代表的意思是,如果你是單身,並且沒有其他扶養親屬或額外收入,你給自己設定的年薪在44.6萬以內,換算下來月薪大約是 $37,167,那麼在計算個人綜合所得稅時,你的應納稅額將會是零!你一毛錢的個人所得稅都不用繳!

這就是所有一人公司老闆在規劃初期薪資時,一定要刻在腦子裡的「免稅甜蜜點」!它為你提供了一個合法、合理、且稅務效率極高的薪資設定基準。

2.2 對公司的影響:能幫公司節稅嗎?看情況

很多老闆有一個常見的迷思:「我多報一點薪水,就可以幫公司省稅。」這個說法,只對了一半。關鍵在於,你的公司是用哪種方式向國稅局申報營利事業所得稅。

2.2.1 情況一:如果你是「查帳申報」或「會計師簽證申報」

那恭喜你,這個邏輯是成立的。在這種申報方式下,公司需要根據實際的帳簿憑證,計算出精確的收入與成本費用。你付給自己的薪水,只要是合理的(不偏離市場行情太多),就會被視為公司一項合法的「薪資費用」,可以從公司的總收入中扣除,直接降低公司的「課稅所得額」。

2.2.2 情況二:如果你是「推計課稅」申報

這也是絕大多數中小型公司會採用的簡便申報方式。所謂的「推計課稅」,又可以分為「擴大書面審核」、「所得額標準」和「同業利潤標準」三種。在這些制度下,國稅局大多不是看你實際的成本費用明細,而是直接用你的全年收入乘以一個固定的純益率,再加減幾個調整項目,來推算你的課稅所得。

例如,總收入3000萬以下的企業適用「擴大書審」時,若書審純益率是6%,那公司的課稅所得就是用收入乘以6%來計算=3000萬×6%=180萬

在這種計算邏輯下,理論上,你報的薪資高低,並不會直接影響公司營所稅的計算結果。但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實務提醒:這不代表你就可以完全不報薪資或費用!

如果你的公司帳上呈現出收入很高、但費用極度不合理的低,這種「費用憑證嚴重不足」的情況,反而更容易引起國稅局的注意,增加被調帳查核的風險。

所以,合理申報薪資,也是維持公司帳務健全性的一個重要環節。(延伸閱讀:【國稅局AI盯上你了嗎?】擴大書審的8大陷阱!選錯申報方式,竟讓你多繳3倍冤枉稅?|EP.87)

2.3 別忘了隱藏成本:勞健保的雙重負擔

另外,當公司成立的那一刻起,你就觸發了勞健保在法律上的強制規定。我們從健保開始。

2.3.1 健保

健保強制性的。根據《全民健康保險法》,只要你是公司的負責人(雇主),你就必須在自己的公司成立投保單位,並為自己投保。你不能再以眷屬身份依附在配偶或父母名下,也不能跑到區公所去投保。

唯一的例外,就是你是斜槓創業,你目前還受雇於其他家公司,健保投保在原公司,這種情況就可以不用投保在你自己的公司。

2.3.2 勞保

勞保就比較特別了,由於勞保是針對勞工的保險,也就是受雇者,所以對於只有負責人的一人公司而言,你是無法成立勞保投保單位的。但如果你想持續累積勞保年資,保障未來的退休金,你可以加入相關的職業工會。

這筆每個月固定要支出的勞健保費用,是你規劃薪資時,絕對不能忽略的現金支出。它會直接影響你和公司的資金水位。

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一人公司的勞健保及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到底會增加多少勞健保費的負擔,歡迎參考 (【一人公司的投保陷阱】會計師解析3種身份的成本、法規與常見地雷|EP.79)

三、分股利,享受你的創業成果

當你的公司,在支付了所有營運成本(包括你自己的薪水),也依法繳納了20%的營利事業所得稅之後,帳上如果還有剩餘的利潤,那麼,恭喜你!這就是你身為股東,承擔了巨大風險後,應得的甜美果實了。

這筆錢,經過正式的法律程序分配到你個人名下,就叫做「股利所得」,更精確的稅務名稱是「營利所得」,所得代號是 54C

3.1 分配流程:從公司利潤到個人股利

股利的產生,不是老闆拍腦袋決定的,它必須經過法定的程序。我們用「聖彥學堂」這間公司來舉例,假設它今年辛苦了一整年,最後的成果是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1. 第一站:計算稅後淨利。 假設聖彥學堂今年的稅前淨利是100萬元。首先,要先繳20%的營所稅給國家,也就是20萬。繳完稅後,公司手上還剩下80萬的「稅後淨利」。
  2. 第二站:彌補過去的虧損。 我們要先看看,聖彥學堂以前有沒有虧過錢,導致帳面上有累積虧損?假設累積虧損有10萬,那這80萬就要先拿10萬去把那個洞補起來,剩下70萬。
  3. 第三站:提列法定公積。 根據公司法規定,剩下的70萬,要再提撥10%,也就是7萬元,存進一個叫「法定盈餘公積」的撲滿裡。這是公司的強制儲蓄,不能亂動。所以目前還剩下63萬。
  4. 第四站:股東會決議。 經過重重關卡,最後終於剩下63萬元,這才是真正可以分配的錢。由於一人公司都是有限公司,而有限公司在法律上並沒有股東會這個機制。因此,你必須出具一份正式的「股東同意書」,在上面明確決議「同意將這63萬元的盈餘全數分配」,並簽名蓋章。這份文件,就是你合法將公司利潤轉移分配到個人的法律依據。
  5. 終點站:發放股利。 假設你決定全部分配,那麼公司就會把這63萬元,扣除2.11%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13,293 之後,剩下的 $$616,707 匯到你的個人戶頭。恭喜你,這趟旅程圓滿結束!

3.2 個人的稅務選擇:合併計稅 vs. 分開計稅

當這筆股利進入你的個人戶頭後,隔年五月申報個人綜合所得稅時,稅法給了你一個非常關鍵的選擇權。你必須從以下兩種計算方式中,選擇一種對你最有利的。這個選擇,將極大地影響你的最終稅負。

3.2.1 方法A:合併計稅

計算方式: 將這筆股利所得,跟你其他的所得(例如你的薪資、利息)全部加總在一起,成為你的「綜合所得總額」,然後按照你的累進稅率,去計算總共要繳多少稅。目前的累進稅率有五段,分別是:5%、12%、20%、30%、40%。

最大好處: 你可以享有這筆股利金額的8.5%,作為「可抵減稅額」,直接從你算出來的應納稅額中扣除!每一申報戶的抵減上限是8萬元。這等於是政府直接給你的一個退稅紅包。

如果你想把這8萬元的抵減額度用好用滿,反推回來,你大約需要分配94萬1千多元的股利($80,000 ÷ 8.5% ≈ $941,176)。

我們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讓你感受一下這個8.5%的威力。假設你是一位單身創業者,今年從公司領了 50 萬元的薪水,另外,公司還發了20萬的股利給你。

所以,你的總所得是 70 萬,扣掉所有免稅額及扣除額 44.6萬後,所得淨額是 25.4萬,適用5%稅率,應納稅額是 $254,000 x 5% = $12,700。

但是!你可以享有股利8.5%的可抵減稅額,也就是 $200,000 x 8.5% =$17,000。

最後,你不但不用繳 $12,700 的稅,還可以從國稅局那邊,拿到 $4,300 的退稅($17,000 – $12,700 = $4,300)!這就是可抵減稅額神奇的地方。

3.2.2 方法B:分開計稅

計算方式:把你收到的這筆股利,單獨拉出來,用一個 28% 的固定稅率來計算稅額。不管其他的各種所得 (包括薪資所得) 有多少,也不管你的稅率級距有多高,則另外獨立計算。最終的總稅負,就是這兩筆稅額的加總。

3.3 你該怎麼選?答案,就藏在你的「課稅級距」裡

所以,要怎麼選擇哪一種計算方式呢?這道選擇題看似複雜,其實判斷標準非常簡單,就是看你個人所有的所得加總,並扣除免稅額及扣除額之後,「課稅級距」落在哪個區間?

3.3.1 稅率在20%(含)以下:

想都不用想,請務必選擇「合併計稅」!為什麼?讓我們簡單算一下:

  • 若你適用20%稅率,8.5%的抵減,讓你的股利實際稅率降到 11.5% (20% – 8.5%)。

  • 若你適用12%稅率,實際稅率更降到 3.5% (12% – 8.5%)。

  • 若你適用5%稅率,實際稅率更降到 -3.5% (5% – 8.5%)。負 3.5% 的稅率是什麼意思?就是可以退稅 3.5% 的意思!

  • 這些都遠遠低於分離課稅那驚人的28%!

3.3.2 稅率在30% 或 40%

那麼,請果斷選擇「分離課稅」。因為用 28% 的固定稅率來課徵你的股利,絕對比把它併入所得,用你原本高達 30% 或 40% 的邊際稅率去課稅,要划算得多。

不過要提醒大家,這只是一個快速判斷的原則。因為台灣的綜所稅是採「申報戶」制度,你必須跟配偶、受扶養親屬的所得全部加總計算。所以,這些家人的所得高低、可以列報的扣除額多寡,都會影響到你最終適用的稅率。

最保險的做法,還是建議在報稅時,利用報稅軟體實際試算兩種方式的結果,才能做出最精準的選擇。當然,如果要做規劃的話,就不會等到五月報稅的時候才來算,要在開股東會之前就算好,才來得及作業。

3.4 高手的選擇:把錢留在公司,用 5% 的代價遞延稅負

如果你是一位高所得的老闆,個人稅率已經衝到30%或40%,那麼,無論是合併計稅還是分離課稅,稅負都相當沉重。這時候,稅法還為你開了第三扇門,一個更聰明的選擇:先不分配股利!

你可以透過股東會決議,將當年度的盈餘,全數或部分保留在公司帳上,不分配出來

3.4.1 未分配的代價

根據《所得稅法》第66-9條,這筆沒有被分配的盈餘,公司需要為此額外加徵5%的未分配盈餘稅

3.4.2 未分配的策略價值

你算算看,只花 5% 的代價,就可以把大筆資金合法地留在公司,是不是遠比拿出來繳納高達 28% 甚至更高的個人綜所稅,要划算得多?這筆錢,可以作為公司未來的再投資基金、擴張計畫的銀彈,或是應對經濟不景氣的戰備儲蓄。

這就是一種完全合法的「稅負遞延」,讓你把個人財富,安全地累積在公司的保護傘下。不過,要注意的是,「稅負遞延」不是「免稅」。這筆錢未來如果還是要分配出來,依然要繳稅。

但遞延,就代表了資金的時間價值,這些錢留在公司多滾一年,就能創造更多的價值。更重要的是,這筆未分配盈餘,在未來的年度如果公司帳面上有虧損,是可以拿來優先彌補虧損的。一旦彌補了虧損,這筆盈餘就等於合法地消失了,未來當然也就不需要再分配、也不用再繳稅了!

3.5 股利的隱藏成本:無所不在的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最後,再次提醒一個魔鬼細節。根據現行規定,只要公司「單次」給付給你的股利金額達到 2 萬元,公司在發放時,就必須預先扣下2.11%的二代健保補充保費。這筆費用雖然不高,但在規劃大額股利發放時,也是一項必須計算進去的實際成本。

四、重點總結

今天我們深入拆解了一人公司拿錢最關鍵的兩種方法。在影片的最後,我為大家提煉出三個重點:

  1. 分清角色,建立雙錢包:你既是做事領固定薪水的CEO,也是承擔風險拿浮動股利的股東。 建立這兩個獨立錢包,是財務紀律的起點,也是避開所有災難的根基。
  2. 善用薪資的免稅甜蜜點:記住44.6萬這個數字! 這是你初期規劃薪資的最佳基準點,能讓你合法地將個人所得稅降到最低。
  3. 精算股利的稅務選擇題:當年終有盈餘可分配時,請根據你的課稅級距,仔細試算「合併計稅」與「分開計稅」,哪一個對你更有利? 這個選擇,將直接影響你荷包的厚度。

你可能會想,我知道領薪水和分股利了,但錢要怎麼分配才是最高明的策略?網路上很多人在說,用「執行業務所得」來拿錢更省稅,是真的嗎?

所以下一集,我將會為你揭曉如何依據公司不同的成長階段,來動態調整薪資與股利的比例,並直接分析用「執行業務所得」來拿錢更省稅嗎?千萬不要錯過!


透過影音學習:

🎬 觀看完整影片

🎧 收聽Podcast


創業財稅速成班|專為中小企業打造的創業攻略

想更有系統地建立你的財稅防火牆嗎?

這堂課集結我多年實戰經驗,從公司設立、節稅規劃到財務管理,給你最直接、最能上手的完整攻略!

課程附贈大量實用表單,讓你不再紙上談兵!

立即點擊下方連結,加入課程,為你的事業打下最穩固的基礎!

🔗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