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址: 300新竹市四維路41號3樓

Blog Details

一、前言:創業者最致命的錯誤

這 15 年來,我看著很多創業者以失敗收場。我發現他們都犯了一個致命錯誤:把創業當成一次到位的豪賭。

他們投入畢生積蓄,追求一個完美的開局,最後只剩下龐大的負債。

我花了很長時間,才從那少數成功者的身上,提煉出一個反直覺的秘密。我稱之為最小可愛產品策略。

我用這個方法,從一個專注稅務的會計師,一步步建立起 “聖彥學堂” 的思想體系。

我的心法:不要追求一次到位,而是追求最小但可愛的啟動。

什麼意思呢?

1.1 本文 3 大學習目標:從心態、策略到戰術

在今天的影片中,我會帶你完成三個深度的學習目標:

  1. 心態面:我們會先釐清,創業是可控佈局而非豪賭,並深入拆解阻礙你啟動的三大內部敵人。
  2. 策略面:我會帶你深入辨析 MVP 與 MLP 的策略差異,並完整掌握最小可愛產品的核心定義。
  3. 戰術面: 最後,我會教你如何從內容,啟動你的第一個 MLP,並具體定義出你最小可行獲利的執行方案。

準備好了嗎?我們從最核心的心態面開始。


二、核心心態 – 創業是豪賭,還是可控的佈局?

一個創業者常見的問題是: 公司規模要一次到位嗎?還是先低成本創業,且戰且走?

這沒有標準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次梭哈的風險非常高!

試想看看, 如果你一開始創業就投入大資本, 希望用很多錢把你理想中的商品做出來,並且銷售出去, 而且你沒有任何創業經驗的支持,你不覺得這風險極高嗎?

如果創業這麼容易成功的話, 怎麼還會有九成的創業以失敗收場呢? 假設你真的很不幸的失敗了, 請問這麼龐大的負債你要工作幾年才還的完呢?

所以,風險控管是絕對需要的。 不要把自己置於一次失敗就破產的處境, 那樣是賭博,而不是創業。 你務必留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也許有人會說, 有些成功的企業家確實是在賭身家,以家當孤注一擲而且獲得最終的勝利。 他們的成功讓很多人誤以為創業就應該像他們一樣衝。 但別忘了, 這些賭對的企業家可能連 1% 都不到, 其餘超過 99% 賭錯的人,可能到現在還在還債呢!

所以,如果你也同意創業不該是豪賭,那下一個問題就是: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還是卡住了? 為什麼我們還是不敢用低成本的方式啟動?

2.1 戰勝阻礙你啟動的 3 大內部敵人

因為創業的第一道關卡,往往不是市場,而是你自己。 我們心中有太多內部敵人,阻礙我們踏出第一步。

2.1.1 敵人一:遠大的目標,是夢想還是包袱?

雖然我們都聽過:「推出新產品的過程必須很簡單, 簡單的選擇、簡單的消息傳遞、簡單的精準鎖定受眾。」

但現實是,你總是想太遠了。很多人在一開始想的,遠遠不只如此。他們還會想到很久遠以後的規劃,憧憬著未來規模化的公司。

雖然規劃明確的目標很重要,不過,這很有可能會讓你裹足不前。因為這個遠大的目標可能會讓你誤以為,你必須做好萬全的準備才能開始,尤其是要有足夠的資金才敢開始創業。

別誤會!這並不是指不能做長遠規劃。相反的,長遠規劃是必須的,擁有企業的願景、使命、企業價值更是必須的, 因為這些就是企業的指南針,任何的行動都是跟隨著企業價值進行。

但對於新創企業來說, 更重要的是設定務實的短期目標。 因為創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夠存活下去, 如果無法存活,設有再遠大的願景、使命也是枉然。

因此,創業者要有足夠的認知, 要懂得設定不同階段的目標,並且拆解成能力所及的任務。

2.1.2 敵人二:完美主義 與 冒牌者症候群

將目標拆解成可達成的小任務, 除了可以降低複雜度、增加完成的可能性以及能夠有效追蹤執行成效之外, 還是個對付完美主義的好方法!

完美主義有好有壞。好處是讓你不滿足於目前的能力, 以不自滿的態度精益求精,砥礪自己不斷精進。

但對於有心要創業的人來說, 完美主義可能會是個絆腳石。 因為很多抱持著創業夢,但遲遲不敢踏出第一步的人, 往往認為自己不夠完美、不夠專業, 擔心冒然創業會被看破手腳, 這就是所謂的冒牌者症候群

「如果客戶問的是我沒碰過的問題該怎麼辦?」 「如果我沒有幫客戶處理好該怎麼辦?會不會砸了自己的招牌?」

但仔細想想, 如果要在某個領域鑽研得很透徹, 達到自己認知的完美狀態,才肯啟動創業的話, 你是不是容易成為理論派?

因為沒有透過實戰累積經驗, 沒有足夠的實務經驗來驗證理論, 自然也就沒有透過驗證的結果來修正理論的機會, 因此較容易淪為空談的理論派。

舉例來說,就好像在學校課堂上學習的各種知識, 當你不需要它時,它就只是個理論而已。 但如果你有基本的理論知識, 再從實務經驗中驗證及累積, 這個理論才會變成為你所用的知識。

更何況,也許沒有真正的完美, 我們可以試著趨近於完美。

但你要問問自己, 當我無止盡的追求完美時,我追求的真的是我需要的嗎? 有沒有可能我只是在逃避內心的不安定感呢?

例如,如果 80 分的專業程度就足以讓我啟動創業, 並且藉由客戶的回饋不斷精進, 讓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進步到 90 分。 這就表示我應該沒有被完美主義耽擱到。

相對的,如果我有 80 分的專業程度, 但是礙於完美主義,我希望以完美的形象橫空出世, 希望提出一個零負評的方案。 因此我要先耗費大把的時間與精力埋頭苦幹, 從 80 分進步到 90 分。

而且重點是,這還是在理想的情況之下才辦得到的, 因為沒有踏入市場測試、犯錯與收集回饋資料, 縱使我達到 90 分的程度, 也難保這就是市場所需要的技能或服務。

因此,某種程度來說, 完美主義似乎是在逃避內心的不安定感。 因為,無止盡的追求完美,就是一個順理成章的拖延藉口。

對於有心創業的人來說, 你必須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接受產品及服務的不完美。

但你可能會說:就算我接受 80 分,但如果我的 80 分跟別人都一樣,那有什麼價值?這就碰觸到了下一個問題。

2.1.3 敵人三:最大的迷思,你真的需要獨創嗎?

你一定聽過的一句名言:「如果你推出的第一版作品沒有讓你感到尷尬,那就代表你推出得太晚了!」

也許有人會懷疑, 如果我只有那麼微薄的價值,例如只是寫寫部落格、拍拍影片上傳到網路上, 這種價值足夠讓我創業嗎?

當然,這只是開始而已, 但重點是要開始,有開始才有後續。 剛開始創作的時候, 難免會覺得自己的內容不夠到位, 自己的作品怎麼看怎麼怪, 別人的作品怎麼看怎麼讚。

那是當然的, 因為別人早就開始行動,而且已經藉由前作的經驗改良過了。 別人比你強的就是經驗, 他已經用他的作品告訴你,他走在你的前面。

所以對於現在才起步的你, 快速成長的方式之一,就是參考別人的作品。 可以大量蒐集不同公司及不同作者的作品, 從中分析並歸納能為你所用的元素, 並加上你自己的思維與經驗,不斷的反覆改良, 這就是你獨創的內容。

有些人覺得這麼做好像是抄襲,根本不像是原作。 但這麼想是多慮了。 因為大部分的領域很少有原創的創意, 很多的概念及創意也都是從別的領域借用過來的, 只要你運用得宜,你就創造了價值。

例如網站設計、企業管理或人力資源的文章、 各式教學影片,以及社群媒體廣傳的各種圖卡等, 你不覺得其實都長的差不多嗎? 別誤會!這是正常的。 因為好用的東西大家都會拿來用。

企業管理的書籍與文章多如牛毛, 但是核心概念大同小異。 只是每個人的經驗不同,所以著重的觀點及重點也不同, 再加上每個人的文筆及語氣的差異, 就足以產出數以萬計的企業管理的書籍與文章。

再以專業服務業為例, 很多行業說到底其實就是在遵循既定的法規, 例如律師、會計師、地政士、勞務師、理財規劃…等。 這些行業的價值就是彈性的運用他們熟悉的法規,以及蒐集及分析資料,再加上自身的經驗, 運用在協助企業經營,或是替個人提供服務。

所以這些業者往往很難發揮創意, 因為在法規的架構下,能夠做的很有限, 他們之間的差異化也比較難實現。 因此,藉由服務不同客戶所獲得不同的經驗, 也許就是他們之間最大的不同。

當然,另外還有他們的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公眾演說能力及人際關係經營等,也會造成他們有不同的發展。

所以,不要把獨創當作是必須的, 你要做的, 就是拆解別人的作品並從中提取重點, 再加入你個人的觀點及案例, 舉你所知道的例子,甚至是舉你自己的例子, 這就是可以與大眾分享的內容了。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必須踏出第一步,開始行動。


三、策略升維 – 從尷尬到可愛

當我們在心態面的層次上,戰勝了內部敵人,決定足夠好就該啟動。 那在策略面的層次上,這個啟動的策略到底是什麼?

3.1 反策略:為什麼足夠好就該啟動?

許多創業者卡在一個永恆的問題上:我到底要準備到多好,才能開始?

創業就是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活動, 所以,創業者必須在各種未知當中做出決策, 而決策的本質就是取捨。

你要捨去什麼? 你要專注於什麼?

你希望產品及服務足夠好就步入競爭賽道, 還是你希望產品及服務非常好,才願意步入競爭賽道?

即使你知道從足夠好非常好的差距, 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才辦得到, 而你還是願意追求,而且你也有足夠的資源支撐, 那麼,趨近完美的程度再開始當然也是一條可行之路。

3.2 追求完美的代價:時機成本與行業型態

但你必須考量的是:追求完美的時機成本。

當你達到完美時,有沒有可能需求已經改變? 技術已經改變? 消費者已經不再感興趣?

畢竟,現在各方面的改變,往往快到讓人難以適應, 尤其受到 AI 快速襲擊,對創業者來說,掌握時機絕對是創業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

這就是為什麼 LinkedIn 創辦人雷德·霍夫曼說:「如果你不為自己的初版產品感到尷尬,那說明你推出得太遲了。」

霍夫曼不是隨便講講的。所謂的尷尬,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策略性取捨。在2003年初,LinkedIn 團隊刻意延後了一個名為 Contact Finder 的功能,單純以個人檔案和邀請等核心功能上線。這個決策後來被證明是完全正確的,因為那個當初被團隊視為必備的 Contact Finder 功能,最終從未被真正開發出來。 LinkedIn 的變化與發展證明了及時推出的重要性。

而且,連霍夫曼自己都在 Podcast 裡面談過,現在,如果要再複製 LinkedIn 的成功,絕對是不可能的,因為現在的各種條件與10年前相比,一切都變不一樣了。

但是,有一個要注意的地方,盡早發布、快速迭代的理念並非一體適用於所有行業。雖然這種思維在很多行業非常適用,但在某些行業可能極具風險。例如你從事的是需要大資本的製造業、科技業,或是醫療器材,一個不完美的初版產品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失敗、召回甚至法律訴訟,追求完美當然就是必須的,因為這可是企業的命脈呢!

但對於大多數的新創企業來說,一開始就追求完美顯然是不需要的,特別是身處於服務業為主的時代,對於為數眾多的專業服務業來說,更是如此。

不論你做的是網站、行銷、設計、會計、法律、 美甲、水電、仲介或是單純的買賣業, 需要的都是做中學、學中做, 豐富的經驗是相當重要的! 因此,只要你達到足夠好的程度, 就可以啟動了!

3.3 策略核心:MVP vs. MLP

好,那麼,足夠好的啟動, 是不是就代表我們可以急就章,推出體驗粗糙品質低劣的產品?是不是代表, 尷尬就等於隨便做?

這就是很多人對 “尷尬” 這句話的最大誤解

他們以為尷尬=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產品) = 隨便做。

3.3.1 MVP 的真正定義:為何可行還不夠?

為什麼90%的人會搞錯?根本原因之一在於,MVP 這個詞其實在歷史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思。最早在2001年,由 Frank Robinson 提出的 MVP,指的是一個能實現最大投資報酬率的可銷售產品。所以,他強調的是「最高投資報酬率 vs. 風險」,重點是,它必須能售出。

但後來讓這個詞爆紅的,是 Eric Ries 在《精實創業》這本書裡的定義,他把 MVP 視為一個用來驗證想法的學習工具。當人們把這兩種概念混為一談時,自然就會在執行上產生巨大的偏差。

我們必須釐清,MVP 的核心概念,是一種用於學習和降低風險的科學方法論,目標是執行一個持續的「打造-衡量-學習」循環。

MVP 的重點在 Viable(可行)。 意思是它必須完整地解決一個核心問題, 並且在解決這個核心問題的體驗上,不應是殘缺或令人不悅的。

MVP 省去的是非核心的功能, 而不是省去核心功能的品質。MVP 也不代表體驗粗糙。

3.3.2 MVP真實案例

我們直接看兩個經典的 MVP 案例,它們的目標都不是取悅用戶,而是學習與驗證。

  1. Airbnb 的 MVP: 創辦人最初的假設是「陌生人願意付錢睡在我家客廳的氣墊床上嗎?」。他們沒有開發訂房平台,只是架設了一個極簡的網站,放上幾張照片,結果成功招募到三位房客。
  2. Dropbox 的 MVP: 在投入開發複雜的同步技術前,創辦人製作了一支三分鐘的說明影片,展示「它就是能用」的核心價值,並在結尾附上註冊連結。影片爆紅,讓產品的 Beta 版等候名單,在一夜之間從5,000人激增至75,000人。

這兩個案例完美詮釋了 MVP 的精髓,他們用最簡單的可行方案,來學習與驗證他們的核心功能。

但話說回來,在當今的市場環境, 功能可行但體驗粗糙的產品, 很可能因為無法在 30 秒內吸引用戶, 導致連獲取回饋的機會都沒有,就直接被忽視。

3.3.3 策略升級:MLP (最小可愛產品) 的核心

這就是為什麼,現代的 MVP 思維, 更強調演進到 MLP(Minimum Lovable Product,最小可愛產品)

MLP 建立在可行的基礎上, 必須注入足夠的品牌溫度設計巧思獨特體驗, 讓第一批早期採用者不只是試用, 而是產生喜愛,進而主動成為產品的傳播者。

3.4 深入解析 MLP

由於在過去,許多團隊誤解了MVP的概念,過度專注於最小 ,而忽略了可行, 導致推出了許多功能殘缺、體驗糟糕的產品。

所以,最小可愛產品(MLP)的核心論點是:在當今市場,僅僅可行已經不夠了, 你必須從第一天起就讓你的早期用戶愛上你。

這代表了產品策略的根本轉變: MVP 的核心使命是提出一個問題:「我們應該打造這個產品嗎?」 它尋求的是市場的驗證

而 MLP 的使命是發表一份宣言:「這就是這個問題應該被解決的方式。」 它尋求的是用戶的熱愛和市場份額。

MLP 的解決方案,是重新定義了,什麼叫做最小MLP = Viable (可行) + Lovable (可愛)

3.5 MLP 的四大重點

所以,MLP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它有四個重點:

3.5.1 第一,專注於核心體驗,而非大量功能

MLP 同樣強調最小,你可能只做一個核心功能。 但是,你必須把這一個功能的完整使用體驗 打磨到極致,使其令人愉悅。例如介面 UI、用戶體驗 UX、品牌調性等。

3.5.2 第二,從可用升級到可愛

MVP 問:「用戶能用這個功能完成任務嗎?」 MLP 問:「用戶在用這個功能時,會不會開心到想分享給朋友?」 所以,可愛指的是,產品能引發用戶的正面情感連結

3.5.3 第三,目標是創造早期傳播者,而非測試者

MVP 的早期用戶是測試者; MLP 的早期用戶是傳播者。 這種由產品驅動的口碑行銷,能大大降低對傳統付費行銷的依賴。

3.5.4 第四,團隊組成和資源投入的轉變

MVP 的開發通常以工程為主導; 而 MLP 的開發則需要工程、設計和用戶研究這三方面的緊密協作。

這邊提供一個簡易的MVP與MLP比較表給你參考。

3.5.5 以麵包比喻

但我知道,這可能有點抽象。接下來,我來用麵包的比喻,你就會立刻聽懂他們具體的差異。

  1. 被誤解的 MVP: 只給你麵粉、水和酵母,讓你想像它未來能成為麵包。(功能殘缺)
  2. 真正的 MVP: 給你一個最陽春、沒包裝、但可以吃的無味麵包。就像 Airbnb 的氣墊床,能解決核心問題,但體驗粗糙。
  3. MLP: 給你一小塊剛出爐、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現烤麵包。它雖然小,但體驗完整且令人愉悅,讓你立刻想買一整條麵包回家,而且你還會分享給親友!

這樣比較之後,應該能夠理解被誤解的MVP、真正的MVP與MLP的差別了吧!

其實,從風險管理的角度看,MVP 的目的是要降低市場風險,要避免開發一個沒有人想要的產品;MLP 的目的是要降低競爭風險,避免在擁擠的市場中被用戶忽視的風險。

總結來說,霍夫曼的那句名言:「如果你不為自己的初版產品感到尷尬,那說明你推出得太遲了。」創業者該感到尷尬的, 應該是產品功能的稀少, 而不是核心體驗的粗糙。例如 LinkedIn 早期只能看個人資料,這就是他一開始主要的功能,但他把這個功能做得很好。

以「聖彥學堂」為例,在MLP 策略之下,「聖彥學堂」的前幾部影片,雖然我現在回頭看都覺得尷尬, 但影片在當時必須滿足:

  1. Viable (可行): 內容沒有錯誤,能解決觀眾的一個財稅問題。
  2. Lovable (可愛): 聲音清晰、畫面穩定、態度真誠 ,甚至讓觀眾受到啟發,想要分享給親友,我認為這就達到了可愛的要素。

相反的,如果影片內容錯誤 (不可行) 或 聲音小到聽不見、或是雜訊太多 (不可愛), 觀眾就不會給予回饋,而是直接關閉。 對於剛起步的創業者來說,得不到回饋是很不利的一件事。


四、戰術啟動 – 你的第一步

看到到這裡,我們理解了心態面和策略面。你可能已經聽懂了所有理論,但你心中最大的問題一定是:太好了,我迫不及待要開始了。所以,我明天早上起床,第一件具體要做的事是什麼?

4.1 戰術一:最低門檻的啟動方式:從內容開始

對於很多的創業者來說, 其實不需要很大的規模、很多資金、一切都就位才能開始。 只要你能提供足夠的價值, 就能開始以小資本測試你的 MLP。

創業的本質就是幫助他人解決問題, 因此,只要能找到市場需求、看到大家的痛點, 而你可以提供解決方案,這就是你的價值。

解決方案可以是實體的商品, 也可以是服務、諮詢、勞務、仲介…等。

最簡單的開始方式之一,就是內容行銷。 成立一個部落格,定期發布對他人有意義、有價值的內容。 這不僅對專業服務業適用, 對製造業、買賣業同樣適用。

例如會計/稅務產業可以教大家節稅妙招, 法律產業可以介紹法律常識, 做網路行銷的業者可以分享 SEO 基礎知識,讓受眾想進一步了解你, 賣家具的廠商可以介紹家具材質、種類及保養方式。

總之,把你知道的東西講出來, 而且讓想知道的人找到、聽到及看到。

部落格不是唯一管道, 提供價值的方式相當多元, 可以寫文章發表在官網、各大部落格平台, 可以做簡單的文字圖卡放在 FB、IG、Threads, 也可以錄製 podcast、短影音,甚至拍影片來經營 YT。

各式各樣的管道讓你可以很輕易的發表內容、提供價值。 生活在表達方式如此多元的時代, 不怕你沒地方秀自己,只怕你沒內容可以秀。 所以,這麼多元的表達方式, 應該就沒有藉口說懷才不遇了吧?

4.2 戰術二:啟動前的最小版本自問

那麼,你該如何開始思考你的最小版本? 你可以問自己以下6個問題:

  1. 我可以透過執行想法的最小版本,馬上開始進行什麼樣的新企業、產品或服務?(例如:出書,可以先發表單篇文章供免費瀏覽)
  2. 如何確定我的 MVPr (最小可行獲利)?
  3. 可以採取哪些步驟來盡快實現你的 MVPr(最小可行獲利)?
  4. 可以縮減哪些部分來更快達成我的 MVPr(最小可行獲利)?
  5. 什麼產品或服務,是可以解決客戶問題的最簡單的解決方案?(能夠簡單的事,就千萬不要複雜化)
  6. 你是否可以在沒有資金、無法想像會是什麼樣子的情況下,創辦一人公司?

我知道,光是聽完這 6 個問題,你可能就開始感到焦慮了。

你可能覺得:這些問題都很大、很關鍵,但我不知道怎麼回答。

你會有這種不知所措的感覺,是完全正常的。本文的目標是給你心態面、策略面,以及最重要的思考框架,也就是這 6 個問題。

但如果你想看一個完整的實戰案例,想知道我當初在建立「聖彥學堂」時,是如何親自回答這 6 個問題的? 我如何定義我自己的 MVPr (最小可行獲利)? 我又是如何從零啟動這間一人公司的?

我將這個最核心、最私密的創業者實戰藍圖,拍成了一支專屬的會員影片。在這支會員影片裡,我會一步一步,拆解我自己的答案。

如果你也想加入「聖彥學堂」的深度學習社群,歡迎點擊下方的連結,加入我們的行列。

EP.91【會員限定】㊙️啟動前的最小版本自問


五、全局思維 – 從戰略起點到市場領導者

所以,我們今天花了這麼多時間談的 MLP, 它其實就是你創業的起點。

你要記住一個趨勢: 未來,可行只是基本門檻, 可愛才是你真正的基準線。

真正能成功的創業者, 就是那些從專案第一天開始, 就能把 MVP 的快速學習精神, 跟MLP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思維, 完美結合起來的人。

5.1 MLP 不是終點,而是持續增長的起點

不過,我也要提醒你, MLP 並不是終點,它只是下一個階段的起點。

MLP 的價值,是幫你打下一個穩固的基礎。讓你有機會,在未來打造一個功能更完備、商業模式更成熟的正式產品。

當你的產品,有一天從 MLP 這個階段畢業了,你的戰略重心,就要跟著轉變了。

你不再只是追求贏得用戶的愛,而是要轉向更複雜的市場管理持續增長

這時候,你才需要去思考:我該如何擴展更全面的功能? 我該如何鞏固我的品牌資產? 我該如何從追求用戶數轉變為實現穩定獲利

5.2 結語:做出最明智的戰略佈局

所以你看,創業,它從來就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選擇。

我們都必須不斷的學習, 要能深刻理解,你手上每一個工具, 它的優勢在哪裡?它的代價又是什麼?

然後,為你的事業,做出當下最明智的選擇。 一步一步,穩健地踏上這條創業之路。


六、重點回顧

好,我們來總結一下今天這集深度內容的三個核心重點:

  1. 心態面: 創業者需平衡長遠願景與務實的短期存活目標,並將其拆解為具體任務。同時必須克服完美主義冒牌者症候群,接受不完美的開始。
  2. 策略面: 拋開獨創迷思。策略核心是從僅僅可行的MVP,升級到最小可愛的MLP。你真正該感到尷尬的,是功能的稀少,而非核心體驗的粗糙
  3. 執行面: 創業的最低門檻是從提供有價值的內容開始,並透過MVPr 自問來定義你最快實現獲利、解決核心問題的最小可行獲利

6.1 自我反思提問

最後,我想請你停下來,給你自己 30 秒鐘。 回想一下,你手上那個卡住的計畫、那個不敢開始的夢想。

請問,你現在的努力,是在追求完美的產品、服務,還是在打造可愛的產品、服務?這個問題很值得你停下來,花時間仔細思考清楚。


透過影音學習:

🎬 觀看完整影片

🎧 收聽Podcast


創業財稅速成班|專為中小企業打造的創業攻略

想更有系統地建立你的財稅防火牆嗎?

這堂課集結我多年實戰經驗,從公司設立、節稅規劃到財務管理,給你最直接、最能上手的完整攻略!

課程附贈大量實用表單,讓你不再紙上談兵!

立即點擊下方連結,加入課程,為你的事業打下最穩固的基礎!

🔗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