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明明虧錢,結果事務所竟然傳稅單叫你繳稅?有沒有搞錯?都沒賺錢了還要繳稅,這不是搶錢嗎?!
如果你有這個疑問,那今天這篇文章,就是你的答案。看完本文,你將會徹底搞懂:
- 報價的陷阱與真相: 為何營業稅感覺像成本?學會專業報價,守住你的利潤。
- 兩大稅制的本質: 一次搞懂營業稅與營所稅的根本差異。
- 真實世界的稅務陷阱: 解析特殊案例,讓你學會避開隱藏的稅務地雷。
一、你的報價單,正在讓你賠錢嗎?
我們直接進入今天最核心的主題:實質課稅原則。你可能聽過這個名詞,但很多老闆對它的理解,都太過輕忽。實質課稅原則,可以說是台灣稅法的帝王條款,它賦予了國稅局一把最強大的武器,是一把可以看穿所有法律形式外觀的照妖鏡。
首先,我們先來解決那個最根本的問題:為什麼你會感覺營業稅是從你口袋裡掏出去的額外成本?
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出在你的報價單上。很多老闆,特別是剛從個人接案、SOHO族轉變成開公司的朋友,習慣用過去的思維來報價。客戶問你這個專案多少錢,你憑著感覺和經驗,直接喊了一個數字:一萬塊!
客戶很滿意,你也覺得有賺,雙方成交,皆大歡喜。但,魔鬼就藏在你開發票的那一刻。當你要開發票給客戶時,看到發票上的銷售額、稅額、總計,突然不知道怎麼填寫,因為,連你自己都不知道報價的一萬塊,是含稅還是未稅?這時候你可能就懵了。但多數情況下,為了維持客戶關係,你只能選擇含稅。
現在,我們來算一筆帳,看看這個決定,對你的利潤造成了多大的衝擊。
1.1 狀況一:災難性的未稅報價
你跟客戶報價:$10,000 元。當你開發票時,這 $10,000 就必須被當成是含稅價。因此,需要把把這筆錢拆成「銷售額」和「稅額」。
-
銷售額 (你的真實收入) = $10,000 / 1.05 = $9,524
-
營業稅 (你代收的稅) = $10,000 – $9,524 = $476
看到了嗎?你以為你接到了一萬塊的案子,但實際上,真正進到你公司口袋的錢,只有 $9,524 元!那消失的 $476 元,就是你沒有預先算進去,只好自己從利潤裡吸收掉的營業稅。
你每接一個案子,就默默地被剝了一層皮,這就是為什麼你感覺營業稅是額外成本的真正原因!
1.2 狀況二:專業且正確的含稅報價
在報價前,你就已經算好成本與利潤,決定你的未稅價是 $10,000 元。當你跟客戶報價時,就必須報含稅價:$10,000 * 1.05 = $10,500 元。因此,當你開發票時,這 $10,500 就會被準確地拆分:
-
銷售額 (你的真實收入) = $10,000
-
營業稅 (你代收的稅) = $500
在這個狀況下,你完整地保住了你預期的收入 $10,000 ,而那 $500 的營業稅,是由消費者(也就是你的客戶)來負擔的,你只是扮演一個過水的角色。
所以,你現在明白了嗎?營業稅,從來就不該是你的成本。如果你感覺到痛,那不是稅的問題,而是你的報價策略出了問題。
而且,我必須要告訴你一個很多老闆都忽略的重點:根據台灣的營業稅法第32條規定,營業人定價時,應內含營業稅。 換句話說,報價含稅不僅是保護你利潤的專業做法,它更是法律的明確規定。這也是聖彥學堂的核心價值觀:「走正道,才是最低的長期成本」。
從今天起,請務必養成習慣,在報價時就問清楚、講明白,到底是含稅還是未稅。或者,直接在你的報價單上,明確地列出「未稅金額」、「營業稅」與「含稅總計」這三個項目。一個專業且合法的報價單,是你保護自己利潤的第一道防線。
二、公司身兼「稅款代收員」
當你建立了正確的報價觀念後,我們就能來聊聊營業稅的本質了。
請你想像一下,從你開公司的第一天起,你就多了一個隱藏的斜槓身份,這個身份叫做「政府稅款代收員」。
沒錯,你除了是公司的老闆,同時也是國稅局的「編外收銀員」。這個概念非常非常重要!
營業稅其實是一種消費稅。它的本質,是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服務時,需要支付給國家的稅金。而作為店家的你,只是順手幫政府代收而已。這筆錢,從頭到尾就不屬於你!它在你公司的帳上,只是一個過客,你只是暫時的保管人而已。
所以,我們開頭那個問題:「為什麼公司虧錢還要繳稅?」
答案已經非常清楚了:因為你繳的營業稅,根本不是你公司的錢啊!
你只是把你代收來的款項,在固定的時間(通常是每兩個月),繳回給它真正的主人:國稅局。這跟你公司是賺錢還是虧錢,完全是兩碼子事。它只跟你一件事有關:「你有沒有做成生意?有沒有開發票?」只要有,你就啟動了這個代收的義務。
當然,加值型營業稅有一個很公平的機制,叫做「進銷項抵扣」。簡單來說,就是:
你賣東西時代收的稅-你買東西時代付的稅=你真正要上繳的差額
所以,你手上的每一張「進項發票」都極其珍貴,例如買電腦、買原料、付廣告費的發票等。它不只是一張費用憑證,它是讓你扣抵營業稅的唯一證據,因為你可以向國稅局證明說,我已經先代付了這麼多稅金出去了,現在要扣回來。
三、最終分潤:政府是你的隱形股東
好,當我們理解了營業稅這個代收的角色後,營所稅就變得非常簡單了。如果說營業稅是過路財神,那營所稅,就是你跟一位隱形股東的年終分紅。這位股東就是政府。
看到這可能有些觀眾就炸鍋了:我開公司政府又沒出錢,憑什麼當我的隱形股東?其實有啦!政府在你創業時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基礎建設…等,讓你能夠安心做生意,無論你同不同意,總之,政府就是會跟你收稅。所以,當你辛苦經營了一整年,結算下來,公司真的有賺到錢,這位隱形股東,就有權利來跟你分享利潤。
那麼,營所稅要怎麼算、怎麼申報呢?我們簡單分成四種方式,而理想上的營所稅申報方式是查帳申報。
3.1 方式一:【查帳申報】實報實銷,童叟無欺
計算公式:公司整年的總收入 – 符合稅法規定的所有相關的成本和費用 = 課稅所得額
首先,如果算出來是負數,代表虧錢,政府這位股東也很講理,不會跟你收一毛錢。但如果算出來有賺錢,營所稅的計算分為三段:
- 如果課稅所得額在 12 萬元以下,恭喜你,免繳營所稅。
- 如果課稅所得額介於 12 萬到 20 萬之間,計算公式為:(課稅所得額– 120,000) ÷ 2。
- 這種計算方式會比直接乘以20%來得低。舉個例子,假設公司的課稅所得額是18萬,如果直接乘以20%,營所稅要繳3.6萬,但如果以(18萬-12萬)÷2=3萬,比起直接乘以20%的稅金3.6萬還要少,所以就只需要繳納3萬元的營所稅。這種方式對於小賺20萬以內的公司來說比較節稅。
- 如果課稅所得額超過 20 萬元,就直接將這個利潤,拿出來乘以 20% 的稅率。
其實查帳申報這個方式最公平,但也最考驗你記帳的完整性和憑證的齊全度,因為查帳申報被國稅局調帳的機率比較高。
3.2 方式二:【會計師簽證申報】最具策略性的選擇
這可以看作是查帳申報的升級版。簡單來說,就是請一位會計師,先幫國稅局把你的帳查過一遍,並出具一份報告。這種方式雖然需要支付會計師簽證費用,但有兩個巨大的策略優勢 :
- 盈虧互抵:這是它最無可取代的好處!如果公司今年虧損100萬,只要經過會計師簽證,這100萬的虧損額度可以在未來十年內,用來抵銷賺錢年度的利潤,當然,賺錢年度也需要經由會計師簽證才行。對於初期需要大量投入、會虧損幾年的新創公司來說,這是非常關鍵的節稅武器。
- 降低查帳風險:因為已經有會計師的專業背書,國稅局直接來對公司調帳查核的機率比較低,這點非常重要!
但是,國稅局也知道,以中小企業甚至微型企業為主的台灣,不是每間公司都有能力把帳記得清清楚楚。於是,為了便民、也為了方便稽徵,就提供了另外幾種推計課稅的方式。
什麼叫做推計課稅呢?就是以推估所得的方式來課稅,不是以你實際上帳載的所得來課稅。具體來說,有哪些推計課稅的方式呢?
3.3 方式三:【書審申報】給你方便,但不是隨便
大家一定都聽過「書審」這種方式,這全名叫做「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案件擴大書面審核」,名字很長,但意思很簡單:國稅局不想花時間細看你的帳。大部分行業,只要你的年度總收入在3000萬以下,並且你帳面上的純益率高於一個特定的標準(通常是6%,但少數行業有不同的比例),那國稅局就書面審核,直接相信你,讓你快速通關。
但在管理顧問、不動產仲介等特定服務業,這個門檻會降低到1000萬以下 ,而且,也有些行業是完全不適用書審的,例如不動產買賣、投資等 。
很多老闆會誤以為,這代表營所稅只要繳「總收入乘以6%再乘以20%」的稅就好,甚至為了適用書審,刻意把利潤壓低到6%。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陷阱!
因為,書審的6%是一個最低標準。如果公司帳面上自己算出來的純益率高於6%,例如8%,依法必須以較高的8%來申報,不能為了少繳稅而故意調低到6%。另外,國稅局都有行業數據,申報的利潤率如果與實際狀況差異太大,反而會引起注意。
3.4 方式四:【所得額標準 / 同業利潤標準】行業平均成績單
除了書審之外,另外還有兩種申報方式。如果你的帳冊不齊全,或者你的純益率低於行業平均太多,國稅局就會拿出這兩把尺。
- 所得額標準:這是一個比較低的行業平均淨利率。
- 同業利潤標準:這是一個比較高的行業平均淨利率,通常在你完全無法提供帳冊,或有異常情況時,國稅局會直接用這個標準來認定你的淨利,然後課稅。
這幾種推計課稅的方式,看似給了創業者方便,但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尤其是書審,它到底是節稅蜜糖,還是引君入甕的毒藥?這背後的水有點深,我們在下一集第87集,用一整集的時間,為你徹底拆解書審的誘惑與陷阱,教你看穿它背後的稅務風險,敬請期待!
四、實戰案例:意想不到的稅務情境
看到這,可能有些觀眾還是無法徹底區分營業稅和營所稅,到底有什麼差別?所以,我來舉兩個真實的案例,讓你更深刻地體會到營業稅和營所稅是完全獨立的兩套系統。
4.1 案例一:【虧錢,但要繳營業稅】設計工作室的困境
小A開了一間設計公司,這個月接到一個大案子,客戶支付了21萬的設計費(含稅)。所以,小A的公司必須開立一張發票,其中銷售額為20萬,營業稅為1萬。
但是,為了這個案子,小A投入了巨大的成本。他支付了12萬的薪水給自己和員工,付了3萬塊的辦公室租金給個人房東,還外包了7萬塊的專案給合作夥伴個人。這幾筆支出相加是12萬+3萬+7萬=22萬,比她的收入20萬還多了2萬,表示他虧損2萬。
重點來了,到了下個月申報營業稅時,儘管公司帳面上是虧損的,但因為付薪水、付租金、付外包費,是拿不到進項發票來抵扣營業稅的,所以小A依然必須將那代收的1萬塊營業稅,繳給國稅局。
這就是典型的「有銷售,無利潤」的情況,明明就沒賺錢,還要繳營業稅。因為營業稅看的是「銷售行為」,而不是「經營結果」。
4.2 案例二:【免繳營業稅,但要繳營所稅】新創公司的政府補助款
B公司是一間剛起步的軟體新創,今年研發很順利,但還沒有太多客戶,所以全年的營業額只有10萬元。但公司全年的成本費用是110萬,而且可以扣抵的進項稅額遠高於銷項稅額,因此繳不到營業稅。
幸運的是,B公司成功申請到了一筆500萬的政府研發補助款。這筆補助款,政府是以開立「扣繳憑單」的方式撥款,不需要開發票,因此完全沒有營業稅的問題。
到了年底結算時,B公司的總收入是:10萬(營業收入)+ 500萬(營業外收入) = 510萬。那麼,公司的課稅所得額就是:收入510萬 – 成本費用110萬 = 400萬。這400萬的利潤,就需要繳納 400萬 * 20% = 80萬的營所稅。
你看,B公司不用繳營業稅,因為他的進項稅額>銷項稅額,但因為有大筆的營業外收入,所以依然要繳納高額的營所稅。
看完這兩個比較極端的案例,你應該可以了解這兩套稅制的差別了。有可能公司虧錢,卻需要繳營業稅;也有可能公司賺錢,卻不需要繳營業稅。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稅法很複雜、很燒腦。但其實這不只是稅法的問題,背後是「創業者身份認同」的轉變。怎麼說呢?
當你還是一個上班族或接案者時,你關心的,是「進到我口袋的錢有多少」。但是,當你決定成為一位企業經營者時,你首要學習的功課,就是如何管理那些不屬於你的錢。你幫政府代收的營業稅,不屬於你;你預計要發給員工的薪水,在發出去之前,也不完全屬於你;你欠供應商的貨款,更不屬於你。
所以,一個創業者必備的能力,不是看他多會賺錢,而是看他多會管理這些不屬於自己的錢,這就是現金流管理的一部分。因為這代表著信用、責任與格局。當你能夠從每天的現金流入中,清晰地劃分出,哪些是收入,哪些是負債,哪些只是代收款,你才有辦法管理好現金流。
五、重點總結
接下來讓我們快速總結一下今天的學習重點:
- 報價決定利潤:營業稅的痛感,源自錯誤的報價習慣。請建立專業且合法的含稅報價思維,別讓稅金侵蝕你應得的利潤。
- 精通兩套系統:營業稅是幫政府代收稅款,跟著銷售行為走;營所稅是與國家的分潤金,跟著年度利潤走,兩者完全獨立。
- 洞察真實世界:學會分析特殊情況,理解「虧錢卻要繳營業稅」與「沒營業額卻要繳營所稅」的邏輯,才能避免踩到財務地雷。
最後,我想提醒你一個重要的觀念:剛剛我們談到四種營所稅的申報方式,但其實營所稅申報方式不是選一次就定終身,而是可以每年根據公司的營運狀況動態調整的 。
舉例來說,假設你今年虧錢,就勇敢選擇「查帳申報」,把現金留在身邊,因為你報書審可能還需要繳稅,當然前提是你的帳經得起查;如果可以選擇「會計師簽證」就更好了,還可以適用盈虧互抵,善用你的虧損扣抵,才不會浪費你的虧損。
明年如果利潤穩定,且高於書審率,再評估是否改用「書審申報」來換取較低的查帳風險。學會靈活運用這幾種工具,才能真正讓稅務成為你創業路上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透過影音學習:
🎬 觀看完整影片
延伸閱讀整理:
【5%營業稅怎麼省?】為什麼你繳那麼多營業稅?破解發票抵稅迷思、創業者必知盲點!
創業財稅速成班|專為中小企業打造的創業攻略
想更有系統地建立你的財稅防火牆嗎?這堂課集結我多年實戰經驗,從公司設立、節稅規劃到財務管理,給你最直接、最能上手的完整攻略!課程附贈大量實用表單,讓你不再紙上談兵!立即點擊下方連結,加入課程,為你的事業打下最穩固的基礎!
🔗 立即前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