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怕的不是賺不到錢,而是被國稅局罰錢嗎?小心一個連你自己都不知道的心理弱點,正讓你為了少繳一點點稅,面臨數倍的鉅額罰款,甚至錯失公司成長的黃金機會!
哈囉,各位老闆們!今天,我們將深入解析這個常常綁架你財稅決策的損失規避心理陷阱,並教你如何化解危機,保護你的辛苦錢,讓你的事業走得更穩、更遠!
看完本文,你將會了解:
-
透視「損失規避」的心理根源:為何我們天生就害怕損失,而這種恐懼又如何偽裝成「精打細算」?
-
拆解「損失規避」的真實破壞力:看懂它如何衝擊你的財報、預算,甚至讓你陷入勞務與稅務的雙重風險。
-
掌握老闆的理性決策框架:學會3大心法與實戰策略,避開人性陷阱,做出真正對公司有利的長遠決策。
一、什麼是損失規避?為何是老闆的隱形地雷?
在我們深入探討損失規避這個心理效應之前,我想先跟大家釐清一個前提:沒有人喜歡面對損失,即使是小小的損失也不例外。 我們當然都希望事前能做好萬全準備,避免任何虧損或風險。但創業路上,人算不如天算、試錯繳學費,這些情況有時就是會發生。
當你真的面臨到一筆看得見的損失,或者一個可能的風險時,你的大腦會如何處理這種不適感?又該怎麼做,才能不被這種本能反應給綁架,做出最理性的決策呢?
1. 損失規避原理:天性使然,痛苦加倍!
損失規避簡單說,人對於損失的痛苦程度,會遠大於得到相同數量的快樂。這是一種根植於我們大腦深處的自然反應,是人類的天性。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你今天在路上撿到一百塊,是不是很高興?但如果你不小心弄丟一百塊,是不是會非常不開心?那種不開心的程度,可能比你撿到錢的快樂還要強烈好幾倍!同樣是100塊的金額,一個是獲得,一個是失去,但失去的痛苦卻比得到的快樂,帶給我們的感受更深刻。
舉個商業情境的例子,假設你公司有兩種選擇:
- 方案A:穩穩賺100萬元
- 方案B:有50%的機會賺200萬元,但也有50%的機會什麼都沒賺到
你會怎麼選呢?據研究結果指出,大部分老闆會選擇方案A:穩穩賺100萬。為什麼呢?因為雖然方案B可能賺更多,但方案A的確定性獲利讓你感到安全。有沒有覺得跟你想像的不一樣呢?沒錯,我們都自以為很理性,但人往往是不理性的!
現在換個情境,一樣有兩種選擇:
- 方案C:你會確定損失100萬元
- 方案D:有50%的機會損失200萬元,但也有50%的機會完全不損失
這時候你又會怎麼選呢?據研究發現,多數老闆反而會選擇方案D:50%的機會損失200萬、50%的機會不損失!因為人類天性會想規避損失,即使是賭一把,也要避免發生確定的損失。
這種對損失的敏感和不甘心,在商業決策上,就可能變成一項隱形成本,因為可能讓你不小心做錯決策,為你的事業埋下潛在的地雷。
2. 財稅實務中,損失規避如何綁架你的決策?
在財稅規劃上,損失規避的心理效應是怎麼影響你的呢?很多老闆在面對稅務時,腦子裡想的都是:我怎麼才能少繳一點點稅?而不是去思考:我怎麼才能避免未來不必要的損失?
老闆們,這兩句話聽起來很像,但背後的思維模式和潛在後果完全不同!前者可能讓你鑽牛角尖找漏洞,後者才是真正保障公司資產、實現長期穩健經營的智慧。
這個心理陷阱,正是許多老闆在面對關鍵財稅決策時,最容易掉入的坑。它會讓你為了規避眼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損失,而錯失了未來更大的效益,甚至付出高昂的代價。這個過程,往往還會被你大腦中的其他心理偏誤所強化,讓你更難做出理性的判斷。舉幾個常見的例子:
(1) 延遲必要的支出與投資
老闆們常常會因為害怕支出現金,而延遲了對公司長期發展有益的投資。比如,明明知道公司需要升級老舊設備才能提升效率,或應該投入預算購買正版軟體、導入高效管理系統,卻因為害怕立刻損失這筆錢,遲遲不行動。結果呢?可能造成效率低下、競爭力減弱、營運成本不降反升,甚至錯失市場先機,這筆延遲的開銷最終卻導致了營收下滑、市場份額縮小等更大的經營損失。
例如,公司為了節省每年5萬元的軟體授權費,堅持使用盜版或老舊系統,結果導致訂單處理效率慢、客服反應不及時、數據分析困難。長期下來,不僅錯失了每月可能增加的10萬元銷售額,還增加了使用盜版的法律風險。
(2) 害怕承認現實的虧損或減值
有時候,你的產品、服務,甚至公司資產(例如存貨、機器設備)已經不再具有市場競爭力或實際價值。會計上需要提列跌價損失或資產減損來反映真實價值。但由於損失規避心理作祟,你害怕在帳面上看到虧損數字,不願承認這份損失,因此遲遲不進行會計調整。這會導致財報失真,管理層無法基於真實數據做決策,為公司埋下更大的財務危機。
舉個服飾業常見的問題:過季商品。假設當初進貨成本是100萬元,如果打三折出清可以回收30萬,但老闆不願意承認這70萬的損失,決定繼續囤貨,希望能等到對的買家,你覺得等得到嗎?結果衣服持續積壓,白白消耗庫存費用,最終只能報廢,連30萬都拿不回來。這也是損失規避常見的問題。
(3) 迴避必要的專業服務費用
很多老闆會覺得,請會計師或法律顧問諮詢、審閱合約是額外的花費。為了省下這筆諮詢費,就自己上網找資料,或是憑感覺做決策。結果呢?可能安全過關,當然也可能誤報、短漏報、不符合法規而被補稅,或是因為不懂法規而錯失了政府補助、稅務優惠等機會。這種對專業服務費的規避,最終可能導致巨大的稅務損失和機會損失。
例如,新創公司為了省下5萬元法務諮詢費,自行用AI產出一份看似完美的合約,結果簽訂的這份合約實際上對公司很不利,導致日後高額的解約金賠償,遠超諮詢費的好幾倍。
(4) 墨守成規,不願改變現狀
即使你知道目前的營運模式或稅務架構並不是最優的,但因為改變需要投入時間、精力、學習成本和潛在的不適應期,所以索性選擇繼續維持現狀,因為改變很不舒適,不改變最舒適。
例如,雖然公司薪資結構不合理但懶得變更,或發票處理方式不夠高效,這讓你錯失了透過優化結構來合法節稅的機會,長期累積的稅負或查帳風險反而更高。
(5) 賭徒心態的誘惑
雖然損失規避通常讓我們避免風險,但當損失已經發生時,它反而可能導致我們陷入另一個心理陷阱:承諾升級,而甘願去冒更大的風險,期望能夠扳回一城。就像賭徒輸了錢,不是想著止損,而是想著翻本。
什麼叫做承諾升級呢?簡單說就是一種不甘心的心理陷阱。因為不願意承認過去的投入是白費的,所以決定加倍下注,繼續投入更多資源,希望能扳回一城。這就是為了彌補虧損,反而造成更大虧損的惡性循環。
以商業來說,常見於對一個已經持續虧損的項目,不顧一切地追加投入,只為了避免承認過去的投資是沉沒成本及損失,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企業陷入絕境。這背後,還隱含著後悔規避和樂觀偏誤等心理作用,讓你無法客觀看待當前局勢。
舉個新創常見的例子,公司投入500萬開發新功能,市場反應不佳。但基於已投入的沉沒成本,包含500萬以及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再加上想翻本的損失規避心理,老闆不顧財務長警告,再投入200萬廣告費,結果銷售還是沒有起色,反而導致公司現金流斷裂,最終面臨倒閉危機。
像這種承諾升級與沉沒成本的心理陷阱,可以說是損失規避最致命的變形。它不只發生在產品開發,更可能出現在行銷、用人等所有經營層面。
除了這些心理陷阱外,損失規避在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的稅務實務上,又會有哪些具體的陷阱呢?
3. 為小損失賠掉大未來:稅務陷阱
案例一:買發票的稅務風險
我舉一個真實案例,之前有個科技業的客戶,他們公司營收成長很快。在報稅時為了省營所稅,聽信了朋友省錢的建議,鋌而走險從外面買了不合法的進項憑證來抵稅。
結果好巧不巧,不幸被國稅局查到,後續就很慘了!因為虛報進項稅額,所以補繳營業稅加罰,虛報費用還要補營所稅加罰,甚至還有未分配盈餘5%要繳,直接噴了不知道幾萬!這還只是補稅和罰鍰而已,更嚴重的是,這種違法行為可能影響公司的稅務信用評等,一旦被註記為逃漏稅的公司,未來要申請政府補助、青年創業貸款或銀行融資時,都可能受到很大的影響。
你看,這就是典型的損失規避陷阱,因為害怕當下繳納稅款的損失,結果卻導致了更大的損失。這種省小錢賠大錢的例子,在我輔導過的企業中屢見不鮮。
案例二:低開發票的機會成本
很多新創為了省下那一點點的營業稅,刻意少開發票,低報銷項金額。他們規避的是當下看似多繳的營業稅,但卻沒意識到,低估的營收會讓401表和損益表很難看,這會直接影響銀行對公司還款能力的評估,導致貸款被拒絕,錯失擴張的黃金機會。這就是典型的損失規避,為了避免當期多繳的損失,卻賠上了未來發展的關鍵資金!
案例三:發票稅金的迷思
你曾經向廠商索取發票,卻被要求額外加趴稅金嗎?比如廠商說拿發票要加5%、8%甚至是10%,你心裡覺得這是多出來的損失,很不甘心,所以選擇不拿發票,這也是損失規避的一種表現,為了避免多付一點點發票稅金的表面損失。
但你知道嗎?如果沒有取得合法發票,這筆費用在稅務上就無法認列,可能導致你公司多繳了營所稅。更嚴重的是,如果因此找了不合法或品質差的供應商,可能導致產品出問題,最終損害公司信譽和客戶關係,這損失可就不是幾趴稅金能比的了! 這是因為害怕小損失,而導致了更大的營業風險。
案例四:假承攬真雇用的風險
在房仲業,許多業務員的獎金很高,稅負也相對重。為了少繳一點稅,以及避免公司負擔更多勞健保,有些公司會傾向與業務員簽訂假承攬真雇用的合約。公司認為這樣可以規避僱主的勞健保、退休金等義務,業務員也可能認為能將薪資所得轉為費用率較高的執行業務所得,達到節稅目的。
不過,這也是巨大的損失規避陷阱!一旦被勞動主管機關或國稅局查獲,公司可能面臨補繳數年勞健保、退休金並加罰的風險,另外還有國稅局的補稅風險;而業務員則可能被追溯補稅,過去的費用抵扣全部失效。這種因規避小部分人事成本或稅負,而面臨「勞動法與稅法雙重打擊」的巨大風險,代價可能是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鉅額補稅與罰款!所以,眼光要放遠,不要因小失大!
二、反制損失規避陷阱!聰明老闆這樣做
那麼,面對這種天性上的損失規避心理陷阱,我們老闆們到底該怎麼做呢?我的建議是:
1. 改變思維框架:把節稅看成避險
請老闆們把節稅這個概念,從「怎麼才能少繳稅」轉變為「怎麼才能避免風險,守護公司資產」。當你這樣思考時,你會發現:
(1) 合規其實是最好的省錢方式
因為合規幫助你避開未來因違規而產生的巨大代價,例如補稅、罰款、信用受損,甚至法律責任,就像買保險一樣,你現在付出一點點合規的成本,買到的是未來更大的安全與保障。
所有的財稅規劃,都必須在法律框架下進行,這是不可動搖的底線。不要聽信那些所謂的節稅偏方或灰色地帶操作。
當有人向你推銷不正當的節稅方式時,不要只看能省多少,而是要思考:萬一被查到,我要賠多少?會被罰幾倍?公司名譽會受損嗎?甚至影響到我個人信用嗎?
舉例來說,有人推薦你把個人消費發票拿來報公司費用。你心裡想著:反正金額小,不會被查到,又能省點稅!這乍聽省了幾百塊、幾千塊的稅,但萬一被國稅局抽查到,這筆費用會被剔除,並可能認定你有虛報費用,補稅加罰款,而且留下稅務違章紀錄。這種省小錢的背後,潛藏著巨大的罰大錢。
(2) 長遠眼光取代短期誘惑
我們常說情、理、法,雖然有些案件可以與國稅局協商,但證據和法規還是最基本的,如果罪證確鑿、嚴重違反稅法,國稅局想幫你可能都很有限。所以,比起短暫的小確幸,例如省一點點不該省的稅,你更應該追求長期的大安全,讓公司營運不受罰則影響,財務體質健全。
舉個行號掛名節稅的例子,有些獨資或合夥的行號老闆,為了節省個人綜所稅,可能會找親友掛名合夥人來分散所得。他們認為這樣可以規避個人所得稅的高級距稅率,這看似省了一些稅,但卻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因為掛名合夥人是要負法律責任的,尤其獨資合夥需要負的是無限清償責任!一旦出事,所有掛名合夥人都要一起背債,那可不是省幾萬稅金能比的巨大損失了! 這也是損失規避心理的極端展現,為了短期稅負的小損失,承擔了無限責任的大損失。
2. 預先規劃,而非事後補救:把財稅管理融入日常
很多老闆都是等到要報稅了才急,甚至被國稅局找上門了才來想辦法。但其實,這些應該是每天的例行公事,從你每一次的進銷貨、費用支出,就已經開始了。
養成「隨手記帳、隨時審核憑證」的習慣
這就像你每天都在為公司存錢、為公司建立防護網一樣,避免小疏忽累積成大損失。當財稅紀律成為日常,你面對報稅就不會因為壓力而急於尋找偏方,從根本上避免了因損失規避而做的錯誤決定。
舉個例子,你參加一個重要的培訓課程,學費2萬元。如果沒有養成隨手記錄的習慣,收據可能隨手一丟,等到報稅時才發現憑證不見了,這2萬元的教育訓練費就無法列報。原本可以合法抵稅的費用化為一場空,這就是因小失大。但如果你隨手收好單據並歸檔,這2萬元的課程費就能合法抵稅,幫你省下該省的的稅金。
三、掌握損失規避思維,為你的事業帶來什麼好處?
當你掌握了這些財稅的底層邏輯,並且學會了如何避免損失規避這種心理陷阱,你會發現:
-
你不再擔心被國稅局找上門,可以安心做生意。
-
你不再為了幾塊錢的小錢,而做出錯誤的決策,真正守護你的辛苦錢。
-
你的企業財務狀況會更清晰,決策品質大大提升,讓你的事業發展得更快更穩!
實戰案例分享:小麻煩換來大收益!
像我另一個客戶,他在創業初期,我教他如何正確地歸類費用、做好會計憑證管理,一開始他覺得有點麻煩。他心裡想的,是多花這些時間就是一個小麻煩的損失。但後來,當他需要申請政府補助,還有向銀行貸款時,因為帳務清清楚楚,財務體質健全,很快就通過了,而且拿到了很好的條件。
這就是因為他沒有被麻煩這個小損失給嚇到,反而獲得了更大的收益,讓公司成功獲得關鍵資金,加速發展。
所以,有時候你覺得現在多花一點時間學習、多做一點小功課,其實都是在幫你未來避免更大的損失,創造更大的收益!
「盈虧互抵」的案例
你公司的會計師告訴你,如果公司初期有大筆虧損,例如高額的研發費用或開辦費,可以做稅務簽證來認證這些虧損,未來十年內可以盈虧互抵。但你心裡會想:現在都虧錢了,還要花錢請會計師簽證,這不是多一筆損失嗎?這種害怕眼前的損失心態:多付一筆簽證費,可能會讓你放棄做稅簽。結果公司未來賺錢後,卻發現無法將早期的巨額虧損拿來抵稅,導致公司多繳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營所稅,錯失了「盈虧互抵」這個重大的節稅機會! 這就是典型的損失規避,為了避免眼前的「小筆簽證費損失」,卻賠掉了未來「數十萬的節稅利益」。
這個不是在講故事,而是常常發生在新創身上的真實案例,所以建議你,虧損年度記得向你的會計師諮詢,是否適合做稅務簽證,以保留未來盈虧互抵的機會,這點非常重要!
四、彥竹會計師的關鍵提醒:超越損失,擁抱成長!
好,各位老闆,我們今天聊了很多關於損失規避這個大魔王,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在文章的最後,彥竹會計師想跟大家分享幾個關鍵心法,幫助我們真正超越損失的恐懼,擁抱事業的成長:
1. 心態重塑:風險是朋友,避開才是王道!
不要把損失看成純粹的負面,而是決策的成本。更要思考,風險管理、合規經營,其實是在為公司建立一道防火牆。當你預先投入資源去避險,你其實是在規避未來可能發生的大損失,這份投入就是你買的安心保險。
2. 習慣養成:把財稅紀律融入日常,降低損失規避的觸發點!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麻煩而忽略了財稅規範。但如果你把隨手記帳、憑證歸位、定期檢查,變成習慣,它就不再是個麻煩或是損失,而是像刷牙洗臉一樣自然。當財稅紀律成為日常,你面對報稅就不會因為壓力而急於尋找偏方,從根本上避免了因為損失規避而做的錯誤決定。
3. 策略聚焦:不只看利潤,更要看「風險調整後」的利潤!
老闆們,我們常常只看利潤,但真正聰明的經營者,會看風險調整後的利潤。一個看似能省下小錢的偏方,如果背後隱藏著巨大稅務風險,那這個利潤就是虛假的。把風險計入你的策略考量,會發現合規操作帶來的穩定和安心,才是真正的高價值,這能讓你避開風險與報酬不對稱的陷阱。
4. 善用外部大腦:讓專業客觀力量對抗你的損失恐懼!
在財稅決策上,特別是面對未知或複雜的選擇時,我們很容易被大腦的損失規避給困住。這時候,你的會計師、法律顧問就是你的外部大腦。他們沒有你的情感包袱,能從法規和專業角度,客觀評估你眼前看似損失的選項,以及那些潛在的巨大損失。他們的專業意見,能幫你做出超越直覺的理性判斷,這才是真正的借力。
5. 終極目標:財務的平靜,才是創業最大的資產!
當你真正理解並駕馭了損失規避這種心理,你的創業之路會變得更加平靜。你比較不需要為那些不必要的稅務風險而焦慮,不用擔心國稅局約你喝咖啡。這份財稅的平靜,能讓你的寶貴心力完全投入到產品創新、市場拓展、團隊建設上。這種心無旁騖的專注力,才是你事業最核心、最持久的資產!
延伸閱讀:【老闆的錢坑黑洞】為何虧錢生意你總捨不得放手?小心「沉沒成本」讓你越陷越深!|EP.76
看到這裡,相信你已經掌握了如何識破損失規避的陷阱,以及如何將這個觀念運用在你的事業上。接著,你可能會發現經營公司很花錢,當資金吃緊時怎麼辦呢?建議你接著看這部影片,裡面有詳細的實作提醒,能提高你成功取得資金的機率!EP.68【公司貸款懶人包】新創/中小企業主必修:搞懂銀行5P,大幅提高核貸率(含常見QA)
🎬觀看完整影片
🎧收聽Podcast
創業財稅速成班|專為中小企業打造的創業攻略
想更有系統地建立你的財稅防火牆嗎?這堂課集結我多年實戰經驗,從公司設立、節稅規劃到財務管理,給你最直接、最能上手的完整攻略!課程附贈大量實用表單,讓你不再紙上談兵!立即點擊下方連結,加入課程,為你的事業打下最穩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