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址: 300新竹市四維路41號3樓

Blog Details

嘿,各位老闆!您是不是常常聽人家說「報書審」,很簡單而且很省稅?但是,如果這種便利,背後藏著巨大的稅務風險呢?

今天,我們就要來為大家揭開書審的神秘面紗!書審究竟是條捷徑,還是一場賭博?我會用最白話、最實務的方式,帶您看清書審的真相。

看完本文,你將會了解:

  1. 擴大書審的真相與自保之道:搞懂書審的運作機制與8大查帳紅旗,學會如何享受便利,同時避免補稅加罰的雙重打擊。
  2. 營所稅四大申報策略PK:書審、所得額標準、查帳、會計師簽證,四種方式優劣全方位比較,讓你找到最適合你公司現況的策略。
  3. 從報稅選擇看創業者格局:理解為何「誠信記帳」才是最低的長期成本,建立一個能讓事業走得更遠、更穩的經營者思維。

一、揭開「擴大書審」的神秘面紗

1.1 什麼是擴大書審?

首先來聊聊,這個傳說中的書審到底是什麼?擴大書面審核,是財政部根據《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案件擴大書面審核實施要點》制定的課稅措施。它的目的很簡單:簡化稽徵作業、推行便民服務。

簡單講,這是政府為了解決廣大中小企業和政府自己,雙方行政負擔沉重的務實方案。因為政府知道,要所有大小公司行號都弄一套經得起完整查核的會計帳冊,成本和複雜度太高。

所以,政府提出了一項措施:「如果你的企業符合特定條件,並同意按照一個標準的利潤率來課稅,原則上,我們就不會深入查核你的詳細帳目,這樣就能省我們雙方的時間和精力。」

看起來很方便,還不錯吧!但請注意,這份便利不是無限上綱的,他是建立在一個核心假設之上:那就是你已經履行了法定的記帳義務。

根據《商業會計法》與《稅捐稽徵法》,無論你選擇哪種申報方式,所有營利事業都有設置帳簿、詳實記錄並保存憑證的法定義務(如《商業會計法》第23條)。

書審的便利,並不是對這項義務的豁免,並不是說公司平常就不用記帳了,報營所稅時就報個書審率6%就完事了,不是這樣子玩的。如果只享受便利,卻忽略了背後的記帳義務時,就為日後的稅務風險埋下了最大的伏筆。

所以,記住一個法律上的位階概念:記帳義務來自於立法院通過的《商業會計法》,這是法律,位階最高。而擴大書審的依據是財政部頒布的《擴大書面審核實施要點》,這屬於行政規則,位階在法律之下。在法律上,行政規則的便利不能牴觸或豁免法律的強制義務。

這就是為什麼說書審不是免死金牌,因為記帳的法定義務始終存在,不會因為你報書審就不用記帳了。

1.2 黃金入場券:誰有資格適用?

想搭書審這班車,得先拿到黃金入場券,他有以下幾個最核心的條件:

  1. 收入上限: 企業全年度的「營業收入淨額」加上「非營業收入」的總和,必須在新台幣3,000萬元以下。這裡要特別注意,營業收入還算容易掌握,但非營業收入就比較容易遺漏了,像是出售資產的利得(如車輛、設備)、政府補助款、保險理賠收入、租賃收入、利息收入等,都可能讓你的總額一舉超過門檻!不過有個好消息,根據現行規定,對於一般行業(非建設業),如果有出售房地產的收入,這筆金額是可以豁免、不計入3,000萬的上限來計算的。所以即使今年賣了房子收入飆高,只要其他條件符合,仍可適用書審。
  2. 特定行業排除與限制: 有些行業是明文排除,不適用書審的,例如不動產買賣,以及這幾年很夯的不動產轉租賃等。還有一些行業,收入的門檻會降到1,000萬元,例如專業服務業的管理顧問、不動產仲介等。
  3. 利潤率達標:你的帳載純益率,必須達到或超過財政部頒布的書審純益率標準。我舉個例子:假設你的行業,部頒的書審純益率是6%,但你根據自己的帳冊算出來,今年的實際純益率只有5%。在這種情況下,你是不能直接用5%來申報書審的。你必須把申報的淨利率,自行調整到6%或以上,才能適用書審的便利。
  4. 其他程序要件: 必須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申報、提交齊全的書表,並繳清所有應納稅款。要是逾期申報,原則上就喪失適用書審的資格了。

1.3 核心運作機制:用一個「神奇數字」計算稅額

了解了哪些公司行號適用書審之後,下一步就是,書審怎麼計算稅額呢?它的核心非常直觀,計算公式如下:

課稅所得額 = (全年營業收入淨額 + 非營業收入) × 擴大書審純益率

這個公式的精髓在於它的視同原則。不管你公司今年是賺錢還是賠錢,原則上都要視同你賺了這個百分比來繳稅。例如你的行業書審率6%,當你以書審申報營所稅時,國稅局就當作你只賺6%而向你課稅。

但老闆們,這裡有個關鍵,「就高不就低」的規定,超級重要!我直接舉例,假設你根據自己帳上資料算出來的實際純益率是8%,已經高於書審的標準純益率6%,那麼你就必須按照較高的純益率8%來申報繳稅。絕對不能為了省稅而把實際純益率8%調降到書審純益率6%!

簡單說,書審不是給高獲利企業避稅的天花板,而是為稽徵效率設定的樓地板

如果虛報會怎麼樣?一樣直接舉例,當企業的實際純益率8%,高於書審純益率6%,卻仍以較低的書審率6%申報時,在稅法上會被當作是「虛增營業成本或費用」的行為 。這不僅是申報錯誤而已,而是一種積極的虛報行為,更容易被查核與補稅加罰。

1.4 尋找您的「神奇數字」:各行業純益率指南

現在我們知道了,以全年度的總收入×書審純益率,算出來就是企業的課稅所得額。重點來了,公式裡的「擴大書審純益率」到底是多少?答案不是只有一個!財政部會根據不同行業的特性調整,你可以去財政部的「稅務行業標準分類暨同業利潤標準查詢系統」查到你所屬行業的代號和純益率。

這個數字選對了,真的差很大!我以餐飲業為例,「餐廳」業別的純益率是9%,「便當、自助餐店」業別的純益率是6%,兩者硬生生差了3%。假設兩者的全年總收入一樣是1000萬,同樣以書審申報,餐廳的課稅所得額是90萬,便當的課稅所得額60萬。假設這兩間開的都是公司的話,以20%營所稅率簡單試算,稅額就差了6萬。你看,在相同收入下,兩者要繳的稅就差很多!

1.5 當簡單變成昂貴

看到這邊,你可能會覺得:報書審既簡單又省稅,能報書審當然就報書審啊!但書審的便利性是有代價的。尤其當你公司的實際獲利狀況與書審的標準不符時,這種簡單的方法可能變得異常昂貴。這邊我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 情境一:燒錢中的新創公司。一家新創,年度總收入500萬,但因為還在投入研發,實際虧損100萬。

    • 查帳申報:虧損, 應納營所稅 = 0元

    • 書審申報(純益率6%): 課稅所得額30萬,應納營所稅 = 30萬×20% = 6萬元

    • 結論: 所謂簡單的書審,竟迫使一家虧損的公司,莫名其妙的付6萬元的稅款!

  • 情境二:薄利多銷的貿易商。一家貿易公司,年度總收入2,000萬,但競爭激烈,實際淨利2%(賺40萬)

    • 查帳申報: 課稅所得額40萬,應納營所稅 = 40萬×20% = 8萬元

    • 書審申報(純益率6%): 課稅所得額120萬,應納營所稅 = 120萬 ×20% = 24萬元

    • 結論: 便利的書審,讓這家公司額外多繳了16萬元的稅款,他繳的稅負24萬,但他實際應繳金額是8萬,足足有三倍之多!

這邊簡單舉了兩個例子,重點就是,書審並不是萬用的節稅報稅方式,例如情境一的公司,虧損卻以書審申報,結果反而要繳稅。情境二的公司,小賺2%卻以書審6%申報,反而要多繳稅。所以,書審是一種可選擇的申報方式,而不是唯一的申報方式,不要每次報稅的時候,都眼睛閉著報書審。


二、四強鼎立:書審、所得額標準、查帳與簽證的全面對決

除了書審,其實你還有另外三種選擇。讓我用最白話的方式,幫你把這四種申報方式做個總比較:

2.1 營所稅申報方式全比較

第一種:擴大書審

  • 核心概念:就是我們剛剛談的,用「收入 × 書審純益率」來算所得。

  • 關鍵優勢:程序簡單、記帳成本相對低、被深入查帳的機率也相對低。

  • 主要劣勢:虧損也要繳稅;利潤低的時候會多繳稅;而且,就算你今年虧損,這個虧損未來也不能拿來抵銷獲利。

第二種:所得額標準

  • 核心概念:這可以想成是「書審的進階版」。當你的收入超過3000萬,不能報書審時,國稅局也提供了你一個還算是優惠的申報方式,就是「所得額標準」。

  • 主要劣勢:稅率通常高於書審,而且一樣,虧損也要繳稅。

第三種:查帳申報

  • 核心概念:這是最正統的方式,完全依照你真實、完整的帳簿憑證來計算損益,賺多少報多少,賠多少就報多少。

  • 關鍵優勢:核實課稅最公平,虧損就不用繳稅。

  • 主要劣勢:被國稅局調帳查核的機率最高;對帳簿憑證的要求也最嚴格;而且,跟書審一樣,今年的虧損無法拿到未來去抵稅。

第四種:會計師簽證申報

  • 核心概念:它是在查帳申報的基礎上,再由獨立的會計師進行查核,並出具查核報告書。

  • 關鍵優勢:它有三大無可取代的戰略價值:第一,前十年的虧損可以拿來抵未來的獲利,這點超級重要!第二,被國稅局調帳的風險比較低。第三,對銀行融資或申請政府補助有非常大的加分效果。

  • 主要劣勢:遵循成本最高,畢竟你的帳要禁得起會計師查核,而且需要支付會計師簽證費用。

2.2 被忽視的「十年盈虧互抵」

在四種申報方式中,會計師簽證獨有一個極具戰略價值的優勢,那就是「前十年虧損扣抵」(《所得稅法》第39條)。

許多創辦人為了在虧損的頭幾年省下簽證費而選擇書審。但是,這可能是一種短視的決策。怎麼說呢?

我這樣比喻好了:支付會計師簽證費,相當於支付一筆「權利金」,用以「購買」一個為期十年的「稅務節省選擇權」

這份選擇權的標的,就是你公司未來的獲利。當你在虧損的第一年為了節省幾萬元的簽證費而放棄簽證,就等同於讓這份未來可能價值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金融選擇權直接作廢。你省下的不是費用,而是丟掉了一項極具價值的稅務資產。

舉個例子,假設一家新創第一年虧損 200 萬元,以查帳方式申報,所以不用繳稅。但為了省下8萬元的簽證費而選擇不做會計師稅務簽證,這等於直接放棄了這 200 萬的虧損扣抵額度。

結果公司在第二年獲利 300 萬元,需要繳納60萬的營所稅(300萬×20%),所以兩個年度綜合看下來,總共繳了60萬的營所稅。

如果公司兩個年度都有做稅簽的話,第一年的虧損200萬,可以用來抵扣第二年的獲利300萬,因此剩下100萬要繳納營所稅,所以總支出=營所稅20萬+兩個年度的簽證費16萬=36萬。

所以,一個是繳60萬、一個是繳36萬,足足差了24萬,你要選擇哪一個?為了省幾萬塊的簽證費而放棄了未來抵稅的權利,你覺得划算嗎?而且,簽證案件被國稅局調帳的機率比較低一些,這點也很重要!


三、不可忽視的稅務風險

不知道為什麼,很多創業者都認為書審是萬無一失的免死金牌,但這是最危險的誤解。

3.1 免查帳金牌?

首先必須釐清:書審是「低查帳風險」,而非「零查帳風險」。

那麼,低查帳風險是多低呢?

  • 低隨機抽查率: 對於帳務正常、無異常訊號的企業,被隨機抽中的機率其實非常低。

  • 高風險目標查核率: 不過,一旦你的申報資料觸發了國稅局的紅旗警示,你被鎖定查核的機率將大幅躍升!

所以,查帳並不是像買樂透一樣隨機的,現代的國稅局,早已導入AI與大數據分析進行「智能選案」。以前查帳靠的是稅務員的經驗,所以需要花大量時間人工比對、找出異常,現在都由系統自動化、高效率地篩選出來。你的申報資料不再是靜態的報表,而是動態的數據點,隨時被交叉比對。被查獲的風險,已從「運氣問題」轉變為一個高度系統化的「數據問題」。

國稅局的「智能選案模型」不僅比對公司內部的稅務資料,更會整合外部數據源,如海關進出口、財產登記、甚至是公開的輿情資訊(例如網路名店的排隊人潮)等,來建構企業的風險畫像。

至於銀行金流,國稅局不能隨意、大規模地撈取企業或個人的銀行帳戶資料。但如果你的案件已被鎖定並進入正式調查程序,國稅局可以依法發函給銀行,要求提供特定帳戶的金流資料以供查核。所以,認為國稅局完全看不到金流是錯誤的。

3.2 國稅局的警報系統

接下來分享國稅局查帳的紅旗指標,來看看你中了幾個?

  1. 連續多年採用書審: 連續很多年都報書審,可能被系統標記為「輪動式抽查」的機率會顯著提高。
  2. 有逃漏稅前科: 這不用多說,你已經是系統中的重點關懷對象。國稅局以前查你有業績,好查當然繼續查囉!
  3. 營業稅與營所稅收入不符: 每兩個月報的營業稅銷售額,跟年度營所稅兜不攏,營收調節表又亂調,這是系統最容易自動標示的異常。千萬不要犯這種很基本的錯誤。
  4. 利潤率異常: 申報的毛利率或淨利率跟同業大數據相比,出現不合理的偏高或偏低。
  5. 費用結構異常: 相對於營業規模,列報了過高比例的交際費、廣告費等敏感費用。
  6. 頻繁變更申報方式: 賺錢就報書審,賠錢就改查帳。國稅局可能會關注這種行為。如果你每年都精準地在賺錢時報書審、賠錢時改查帳,這種過於投機的模式,也有可能會被視為有避稅動機,反而提高被查核的機率。不過這一項是我個人的看法而已,並沒有經由國稅局證實,所以僅供大家參考。
  7. 高現金流量業務卻低報收入: 門庭若市的網紅餐廳、排隊名店,申報的營業額卻總在書審門檻邊緣,這與客觀的營業狀況不符。
  8. 選用錯誤的行業代號: 為了適用較低的書審純益率,故意申報不符的行業代號,這屬於明確的申報不實。

  9. 大小店掩護:為了把總收入壓在3,000萬以下,刻意開立第二間、第三間商號或公司來分散營收,尤其當這些店的負責人是你的配偶、親屬等關係人時,這在國稅局眼中是典型的「以小店掩護大店」的避稅佈局,是明確的紅旗指標。

3.3 當國稅局來敲門

無論用哪一種申報方式,都還是有可能被國稅局查帳。當你收到查帳公文時,如果你無法提示完整且可信的帳簿憑證,這就是災難的開始。國稅局會推翻你原先的申報,並祭出最終的核課武器:「同業利潤標準」

同業利潤標準」的淨利率,在設計上必然遠高於「擴大書審純益率」。它本質上就是一種懲罰性措施。

我以網拍為例,網拍的書審率6%,同業利潤標準淨利率12%,如果你以書審申報,當國稅局查帳時,你無法提示帳證給國稅局,國稅局就會直接幫你重新以同業利潤標準淨利率12%核算你的營所稅,從書審6%調到同業淨利率12%,等於往上調了一倍,假設營收1000萬,課稅所得額就會被往上調60萬,另外還要加上罰鍰。但是書審和同業利潤標準在計算課稅所得額時,有些微差距,主要在非營業收入與非營業支出的計算,但這屬於比較細節的部份,我就不贅述了。

整理一下,如果被國稅局查獲逃漏稅,具體來說會怎麼罰呢?

  1. 稅基重計(補稅): 首先,依據較高的「同業利潤標準」重新計算稅額,補繳差額(《所得稅法》第83條)。
  2. 漏稅罰(所得稅法): 其次,針對你補繳的稅額,再處以「所漏稅額二倍以下」的罰鍰(《所得稅法》第110條)。
  3. 行為罰 (稅捐稽徵法):最後,因為你沒有依法設帳、或是不依規定取得與保存憑證,《稅捐稽徵法》還有額外的「行為罰」。簡單說,不論是帳簿管理不善,還是憑證(例如發票)處理不當,法律都有對應的罰則,會讓你除了補稅之外,再多一筆罰單。

實務上會「擇一從重處罰」。由於以漏稅金額為基礎計算的「漏稅罰」,其金額幾乎總是遠高於數額固定的「行為罰」。因此,最終企業收到的罰單,幾乎都是金額驚人的漏稅罰。最初以為省下的小錢,將會以數倍、甚至數十倍的代價奉還。

接下來這段很重要喔!如果前面沒聽懂沒關係,只要有聽到接下來這段就可以了。其實,有時候沒提示帳證可能會比有提示還要安全,因為沒提示,頂多是補稅加罰,但提示的話,不小心會惹上刑責喔!這點很重要,懂得就懂。

四、建立智慧稅務決策框架

說了這麼多,我到底要如何選擇使用哪一種申報方式呢?

4.1 創業者年度申報方式決策框架

每年報完一月份的扣繳憑單之後,請與您的會計師一同檢視以下問題:

  1. 營收規模檢視: 我的行業別是否適用書審?我今年的總收入是否確定在3,000萬元的門檻以下?或是特殊行業的門檻1,000萬以下?
  2. 實際獲利檢視: 我今年的淨利率,是高於還是低於行業的書審純益率?我今年是獲利還是虧損?
  3. 未來展望評估: 我是否預期未來1-2年持續虧損,但之後會迎來高速成長?如果是的話,強烈建議應考慮會計師稅務簽證。
  4. 帳務品質自評: 從1到10分,我對我的帳務完整性與正確性,以及能否通過國稅局查核的信心有多高?這邊指的帳務當然是外帳,所以這一點要問你的事務所才知道。
  5. 風險承受度評估: 如果收到查帳通知,我的現金流與心理能否承受其帶來的衝擊?

4.2 不可動搖的鐵則

我必須不厭其煩地再次強調,對於營利事業來說,健全的會計紀錄不是選項,而是必須的。它不僅是法律的強制要求(《商業會計法》),更是你進行定價決策、成本控制、現金流預測及取得外部融資的基礎。

建議你,可以把擴大書審視為一項授予那些被推定為誠實記帳者特權,而不是一項與生俱來的權利。很多時候,正是因為濫用了這項特權,把它當作忽略記帳義務的藉口,才觸發了後續一連串的補稅與處罰。

4.3 選擇您的財務夥伴

實務中,有些事務所為了削價競爭,可能只提供稅務申報服務,而沒有執行實質的會計記帳工作,因為無論帳怎麼記,反正申報營所稅時,還是會調整成書審申報,所以乾脆就不記帳了。問你喔,你覺得這樣妥當嗎?你支付了費用,換來的卻是一種虛假的安全感。

因此,在選擇財務夥伴時,建議你,可以稍微了解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 問題一: 除了每兩個月的營業稅申報與年度營所稅申報書,我每年還會收到哪些具體的產出?是否會提供完整年終財務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與總分類帳

  • 問題二: 如果我的公司收到國稅局的查帳通知,貴所的標準作業流程為何?到時候會由誰擔任主要溝通窗口?針對查帳應對的服務,收費結構又是如何?」

一個專業的事務所應該能清晰回答這些問題,而不是打迷糊仗。

擴大書審制度,既是一個為簡化稅務而設計的申報方式,也可能是一個引導企業走向風險的陷阱。

如果把書審當做可以忽略記帳的藉口,給你方便當隨便,那麼這個工具就會立刻變成一個定時炸彈。

有遠見的創業者,不會想方設法地尋找稅法漏洞,而是理解制度的設計、在日常經營中保持財務記錄,並與一位能協助您駕馭風險的專業顧問建立夥伴關係。

五、重點整理

所以,我們到底要如何從「給你方便當隨便」到「自信而合法合規」呢?以下整理三個重點給你:

  1. 書審是特權非權利: 它是政府的便民措施,但前提是你必須履行記帳義務(《商業會計法》)。淨利率「就高不就低」原則是關鍵。
  2. 書審非萬靈丹: 實際虧損或薄利時選擇書審反而更貴,會計師簽證的「十年虧損扣抵」(《所得稅法》第39條)是一項極具價值的戰略資產。
  3. 風險遠超想像:書審不等於免查帳!國稅局有AI大數據盯著8大紅旗會觸發查核,帳證不全將面臨補稅加罰的雙重打擊,嚴重時還可能涉及刑事責任!

透過影音學習:

🎬 觀看完整影片

🎧 收聽Podcast


延伸閱讀整理:

【公司節稅必備】公司賺錢卻不用繳稅?不知道盈虧互抵就虧大了!|EP.57


想更有系統地建立你的財稅防火牆嗎?

【創業財稅速成班|專為中小企業打造的創業攻略】這堂課集結我多年實戰經驗,從公司設立、節稅規劃到財務管理,給你最直接、最能上手的完整攻略!

課程附贈大量實用表單,讓你不再紙上談兵!立即點擊下方連結,加入課程,為你的事業打下最穩固的基礎!

🔗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