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們,公司營運上軌道,帳上多了一筆閒置資金,你是不是也想投入股市,讓錢滾錢?或者,想把個人辛苦賺來的錢,做點投資理財?畢竟用錢賺錢才會輕鬆嘛!
但等一下!在你下單之前,你有想過,用公司買股票比較划算、還是用個人買股票比較划算呢?
很多人會直覺地想,公司賺錢稅率不是才20%嗎?個人最高要40%,用公司買股票應該比較划算吧?
如果你也是這麼想的,那這集影片,可能會顛覆你的認知,甚至幫你省下幾十萬的冤枉錢。
今天,就讓我們來破解老闆們在股票投資中最容易遇到的稅務迷思,建立一套專屬於你的投資決策框架!
看完本文,你將會學到:
- 個人 v.s. 公司投資稅務大比較:完整分析兩種身份買賣股票,在證交稅、所得稅、二代健保上的巨大差異。
- 三大稅費核心拆解:白話拆解證交稅的例外、股利所得的計算、以及未上市櫃股票的稅務陷阱。
- 老闆的稅務效率決策框架:提供一套清晰的思考路徑,幫助你判斷在何種情況下,該用哪種身份進行投資最有利。
一、【個人篇】老闆的私人金庫:稅務全解析
在我們開始之前,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今天我們討論的所有內容,都聚焦在台灣境內的股票交易,也就是你在台股市場上買賣的股票。
如果你投資的是美股、港股等海外股票,那會涉及到海外所得,適用的是另一套完全不同的規則,也就是我們後面會提到的個人最低稅負制,那會是另一個可以深入探討的主題。
釐清了這個前提後,我們就從最常見的情況開始:老闆們用個人名義投資股票,會遇到哪些稅費?這部分相對單純,但很多魔鬼,就藏在你以為你懂的細節裡。
1.1 賣出時的直接成本
當你賣掉股票時,會有兩筆費用立刻發生,這跟賺不賺錢沒有關係,只要有賣出這個動作,就要付錢。
1.1.1 證券交易稅 (證交稅)
這是在賣出時,政府一定會收的稅,稅率是固定的千分之3。舉例來說,你賣掉100萬元的台積電股票,券商就會直接從你的成交款項中,預先扣除3,000元繳給國庫。
這很簡單,但很多積極的交易者會忽略掉,其實這裡面有節稅的空間。
我之所以特別提到積極的交易者,是因為對於長期投資、一年只買賣幾次、甚至買了就放好幾年的人來說,這千分之3的成本影響相對小。
但對於那些交易頻繁、追求短期價差的投資人,交易成本就是影響最終獲利與否的關鍵。
如果你是做當日沖銷,就是同一天買進又賣出現股,也要課千分之3的證交稅的話,那光繳稅就飽了,所以為了提升市場流動性,政府也給了優惠,證交稅率是直接減半的千分之1.5。
如果你交易的是股票型的ETF,像是0050或0056,稅率更只有千分之1。你看,光是交易標的不同,交易成本就有三倍的差距!對於交易頻繁的人來說,這就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另外,為了鼓勵債券市場發展,如果你買賣的是公司債、金融債券,或是大部分以債券為主要投資標的的ETF,證交稅目前是暫停徵收的,這個優惠會持續到2026年底。
1.1.2 券商手續費
這是在買進和賣出時,券商都會收取的服務費。你可能聽過一個數字是千分之1.425的券商手續費,但這只是金管會規定的法定上限,而不是公定價。
現在網路下單競爭非常激烈,券商給的折扣才是重點。這就像你辦手機門號一樣,牌價是一回事,實際拿到的優惠又是另一回事。
市面上的電子下單折扣,從6折、5折,甚至到2.8折或更低都有。如果你一年交易個幾千萬,6折跟3折的手續費,可能就差了好幾萬塊。
所以,選擇一家折扣多的券商,也是一種聰明的節流。
1.2 賺錢後的所得稅問題
再來,就是大家最關心的,賣股票賺到的價差,也就是資本利得,要繳所得稅嗎?
1.2.1 證券交易所得
這裡就是個人投資最大的優勢所在。目前,個人買賣上市、上櫃、興櫃股票的證券交易所得稅是停徵的。這可以說是台灣投資人最大的稅務紅利。
意思就是,不管你靠著買賣股票的價差賺了100萬還是1,000萬,在申報個人綜合所得稅的時候,這筆錢是完全不用繳稅的。
但相對的,如果你賠錢了,這個資本損失,也不能從你的各類所得中扣除。
1.2.2 股利所得
但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資本利得雖然免稅,但你持有股票期間領到的股利,可就要繳稅了。
這邊的規則稍微複雜一點,你有兩種計算方式讓你選一個比較有利的:
第一種,把股利全部併入你的綜合所得總額一起計算,但可以享有股利金額8.5%、最高8萬元的抵減稅額,這種方式稱為合併計稅。
第二種,跟你的各類所得分開,直接用28%的單一稅率計算稅款,這種方式稱為分開計稅。這兩種計稅的方式,就是一般常聽到的「股利及盈餘所得計稅方式二擇一」。
這聽起來很複雜對吧?我們直接舉例,讓你一看就懂。
假設王老闆今年領到了10萬元的股利。
▮ 情境一: 王老闆的事業剛起步,個人綜所稅率只有5%。
如果他選擇「合併計稅」,原本要繳的股利稅是 10萬 x 5% = 5,000元。但他可以享有8.5%的抵減額,也就是8,500元。5,000元的稅,卻有8,500元的抵減額,一來一回,他反而可以退稅3,500元!
如果他選「分開計稅」,那就要繳 10萬 x 28% = 28,000元。一個是退稅3,500,一個是要繳28,000,兩者相差非常大。
▮ 情境二: 王老闆事業有成,個人綜所稅率高達40%。
如果他選擇「合併計稅」,他要繳的股利稅就是 10萬 x 40% = 40,000元,減掉可抵減稅額8,500元後,實際還要繳31,500元。
但如果他選「分開計稅」,就只需要繳 10萬 x 28% = 28,000元。所以分開計稅28,000比合併計稅31,500,還少了3,500元,因此,分開計稅幫他省下了3,500元。
所以你看,一樣的股利,不同的所得級距,要做出的選擇就完全不同。
▮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還沒完喔,除了所得稅,還有一筆隱藏的費用,就是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規定是,如果你的單筆股利金額達到2萬元,就要全額預扣2.11%的補充保費。
舉例來說,王老闆單次收到了台積電的現金股利50,000元,因為達到了2萬元的門檻,所以需要繳納的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為 50,000 x 2.11% = 1,055,因此他實際拿到的錢會是 50,000元減掉 1,055元,也就是48,945元。這1,055元就直接被扣走,繳給健保署了。
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很多公司和ETF都改成季配息或半年配息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把股利的「單筆」金額降低到2萬元以下,幫投資人合法規避這筆費用。
1.3 個人篇 – 重點總結
接下來,我們將股利課稅個人篇的重點整理一下
- 賣出成本: 賣出上市櫃股票,要付千分之3證交稅 (ETF為千分之1) 及券商手續費。
- 資本利得: 個人買賣上市櫃股票的價差所得,目前免繳所得稅,是最大優勢。
- 股利所得: 領到的股利需要繳稅,可依據個人稅率高低,選擇合併計稅(有8.5%抵減額、上限8萬)或28%分開計稅。而且,單筆股利達到2萬,還要全額乘以2.11%計算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二、【公司篇】公司的投資策略:稅務佈局
了解了個人投資的稅務全貌後,真正的關鍵問題來了:如果我用公司的名義去買賣股票,稅又是怎麼算的呢?這跟個人投資比,真的比較划算嗎?
2.1 公司賺取「資本利得」的稅務
很多老闆會直覺地想,個人買賣股票的價差是免稅的,那公司應該也差不多吧?這裡就是最大的不同點。
根據所得稅法第四條之一的規定,證券交易所得是停止課徵所得稅的。這句話對個人和公司都適用。
所以,公司賣股票賺到的價差,確實不用併入一般營業收入,去課徵20%的營利事業所得稅。
聽到這裡你可能覺得太棒了,但其實,魔鬼藏在另一個叫做「最低稅負制」的地方。
請注意,這邊說的最低稅負制,主要是針對「公司」及「有限合夥」組織,如果你經營的是獨資或合夥行號,是不適用這套規則的。
所謂最低稅負制,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稅務上的「安全網」,目的是為了確保那些因為享受各種免稅優惠而繳很少稅、甚至不用繳稅的公司,還是要對國家財政有最基本的貢獻。
而公司賣股票賺到的錢,就是這個安全網最主要的捕捉對象。雖然它不用繳20%的營所稅,但必須全數納入一個叫做「基本所得額」的項目,來計算最低稅負。
那最低稅負怎麼算呢?首先,我們要算出「基本所得額」,它的算法是公司原本的「課稅所得額」,再加上各種法律規定的免稅所得。
對我們老闆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這個證券交易所得,但其實還包含像是OBU分行、期貨交易等其他免稅所得。
算出來之後,可以先減掉60萬元的免稅額度,剩下多出來的金額,再乘以12%的稅率,得出一個「基本稅額」。
但這12%算出來的基本稅額,不一定是最終要繳的稅。你還要把這個「基本稅額」,跟你公司原本要繳的「一般營利事業所得稅」來比較,如果基本稅額比較高,你只需要補繳中間的差額就好。
舉個例子。假設陳老闆的公司,今年的課稅所得額是100萬元,一般營所稅是20萬 (100萬 x 20%)。另外,他用公司名義買賣股票,賺了200萬元。
他的基本所得額就是 100萬 + 200萬 = 300萬元。減掉60萬的免稅額後,剩下240萬。 再乘以12%的稅率,他算出來的基本稅額就是 28.8萬元。
因為基本稅額28.8萬,比一般營所稅20萬還要高,所以陳老闆的公司,除了原本的20萬營所稅之外,還需要再補繳8.8萬的差額。總稅負就是28.8萬。
你看,雖然公司賣股票賺的錢,不用繳20%的營所稅,但需要計入最低稅負制,可能因此需要補繳差額,這筆稅金跟個人完全免稅相比,就是一筆扎扎實實多出來的成本。
不過,這裡有一個對長期投資者非常重要的優惠:如果你賣掉的是持有期間滿三年以上的股票,那麼在計算最低稅負時,你的交易所得可以直接打五折!
以上面的例子來說,如果陳老闆賺的這200萬,是來自持有四年的股票,那麼計入基本所得額的金額就只剩下100萬,他要繳的最低稅負就剩下4萬而已,差很多。
所以很顯然,政府鼓勵企業進行長期價值投資。
那如果賠錢呢?證券交易的損失,不能拿去抵減公司的營業利潤,但可以在未來五年內,用來扣抵公司未來的證券交易利得。
也就是說,損失只能減同類型的利得,不能撈過界,跨界減掉別種類型的利得。
2.2 公司領取「股利所得」的稅務
那如果公司是長期持股,領取股利呢?這部分,公司法人就展現出巨大的優勢了。
根據所得稅法第42條,公司投資「國內」其他營利事業所獲配的股利,是完全不計入所得額課稅的!
為什麼會有這麼好的事?因為立法者要避免「重複課稅」。你想想,假設你的公司買了台積電的股票,台積電賺了錢,已經繳了20%的營所稅,才把剩下的利潤發給你公司。
如果你的公司收到股利後,又要再繳一次營所稅,這等於一頭牛被剝了兩層皮,說不通吧!
所以,這筆境內股利在公司層級是免稅的,這也讓公司成為高所得者進行長期存股的一個非常有效率的工具。
重點來了!請特別注意兩個重點:
第一,這筆免稅的股利雖然不用繳稅,但它會成為公司帳上的盈餘,盈餘分配給股東,就會增加股東個人的所得,進而增加股東的稅。
至於股東個人的稅負怎麼算呢?就如同剛剛第一部分介紹的一樣,這邊就不再贅述了。
而如果公司決定不分配盈餘給股東,就要加徵5%的未分配盈餘稅。
第二,這個免稅優惠只適用於境內股利。如果你投資的是在海外註冊的KY股,就算它在台股掛牌,它發的股利也算是境外股利,是必須全額併入公司所得課徵20%營所稅的喔!
2.3 公司篇 – 重點總結
接下來,我們將公司篇的重點整理一下
- 資本利得: 公司買賣上市櫃股票所賺的價差,不用繳20%營所稅,但要納入「最低稅負制」計算,實質稅率約為12%,且持有滿三年所得可減半計算。
- 股利所得: 公司領取「境內」公司的股利,所得稅為0,是極大的稅務優勢;但領取「境外」(如KY股)股利,則需併入所得課20%營所稅。
- 未分配盈餘稅: 所有留在公司帳上的利潤,若不分配,需額外加徵5%的稅。
三、【創業者特輯】未上市櫃股票的隱藏陷阱
接下來,我要談一個所有創業者、特別是新創圈的老闆們,最容易踩到的大地雷:買賣未上市櫃公司的股票!
所謂未上市櫃公司,簡單說,就是指還沒有在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櫃檯買賣中心(上櫃)或興櫃市場掛牌交易的公司。
他們的股票不像台積電、鴻海一樣,可以隨時在公開市場上買賣,通常是透過私人管道進行交易。
你可能會因為人情、或看好潛力,而投資朋友的新創公司,或是轉讓自己公司的股權。你以為這跟買台積電一樣,所得稅是免的嗎?不是喔!
這裡的稅務規則比較冷門一點,完全取決於一個你可能從沒聽過的關鍵:這家公司的股票,有沒有依法辦理「股票簽證」?
什麼是股票簽證?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是股票的出生證明。它是由簽證銀行確認公司發行的股票符合公司法規定的一個法定程序。
這個小小的動作,會直接決定你賣股票賺的錢,要走哪一條完全不同的稅務道路。
3.1 未簽證發行股票 (超級大陷阱!)
如果股票沒有經過簽證,那麼在法律上,它就不是「證券」,既然不是證券,你賣掉它的行為,就不是「證券交易」,而是「財產交易」。
這會發生什麼事?我們用小王和老陳的故事來說明。
假設他們各自投資了一家未上市櫃的新創公司,後來都賺了100萬退場。
在這邊要先幫大家補充一個觀念,就是個人的「最低稅負制」。跟公司一樣,個人也有最低稅負制,主要是針對那些享受特定免稅優惠的高所得者。
它的計算方式,是把你原本的「綜合所得淨額」,再加上幾項特定的免稅所得,例如「海外所得超過100萬」、「特定保險給付」,以及我們今天的主角「未上市櫃股票交易所得」。
全部加總後,可以減除一個高達750萬的免稅額,剩下的金額,再乘以20%的稅率。以上補充的這一段看不懂也沒關係,下面這一段看懂就可以了。
回到我們的例子。
小王投資的公司,是有辦理股票簽證的未上市櫃公司,所以他賺的100萬,是證券交易所得,我們剛剛有說,證券交易所得停徵,因此,這筆100萬不用課證所稅,但是要計入最低稅負制,因為他這筆證交所得只有100萬,還在750萬的免稅額內,所以他要補繳的稅是0元。
老陳投資的這間公司,為了省事沒有辦股票簽證。結果他賺的100萬,就不是「證券交易所得」了,而是「財產交易所得」,必須全額併入他當年度的綜合所得稅。
而且,個人所得稅的課稅級距分了五級,從5%~40%,假設老陳的本業收入原本就很高,所以適用40%的稅率,因此,這筆100萬的財產交易所得,讓他直接繳了40萬的稅!
你看,一個小小的簽證動作,就造成了40萬的差距!所以當你在碰未上市櫃股票前,請務必、務必先釐清這一點!
還記得我們在開頭提到的海外股票嗎?這裡就是它出場的地方。
無論是海外股票發放的股利,或是出售海外股票賺的價差,都會被歸入「海外所得」。只要你同一年度的海外所得總額超過100萬元,就需要「全額」計入剛剛提到的個人最低稅負制來計算。注意喔,是全額計入,不是超過100萬的部分才要計入!這也是很多投資全球市場的老闆們,會特別留意的稅務規劃重點。
3.2 行號的出資額轉讓
很多老闆開的是行號,而不是公司。行號沒有股票,但老闆們會有一個出資額。當你把你的行號出資額轉讓給別人,並且有獲利時,這個獲利同樣就是「財產交易所得」,必須要併入你個人的綜合所得稅課稅。
舉例來說,你開了一間設計工作室的行號,當初投入了10萬元。
幾年後生意很好,你找了一個設計師跟你一起合夥,將20%的出資額以50萬元轉讓給他,相當於將2萬(10萬×20%)出資額以50萬售出,所以你賺到了48萬。
而這48萬元就屬於財產交易所得,必須在隔年五月,併入你的個人綜所稅一起申報。
注意喔!只要是財產交易所得,就要併入所得課稅,稅金高低的關鍵就在於你的課稅級距。如果你的所得級距高,這筆交易的稅負就會很重。這點也是很多行號老闆會忽略的細節。
3.3 創業者特輯 – 重點總結
接下來,我們將創業者特輯的重點整理一下
- 關鍵分野: 買賣未上市櫃股票,稅負天差地遠,關鍵就在股票有無「股票簽證」。
- 未簽證的陷阱: 未簽證股票的交易所得是「財產交易所得」,個人需併入綜所稅(最高40%),公司需併入營所稅(20%)。
- 行號也適用: 行號的出資額轉讓利得,同樣是「財產交易所得」,需併入個人綜所稅。
四、老闆的決策框架
好,了解了這麼多規則,我們該如何做出最聰明的決策呢?這不是一個單純的數學題,而是一個策略題。請在投資前,先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 釐清你的投資目標: 你的目標是賺取短期價差(資本利得),還是長期領取股利(現金流)?如果你熱衷於短線交易,追求資本利得,那個人身份的免稅優勢當然是最佳選擇。但如果你是想做長期價值投資,把股利再投入,那公司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資金蓄水池。
- 你是哪種所得級距: 你個人的綜所稅率是5%還是40%?公司年度的營業狀況是賺錢還是虧錢?這會直接影響你該如何規劃所得的配置。
- 評估標的與複雜性: 你投資的是單純的上市櫃股票,還是複雜的未上市櫃股權及出資額?後者隱藏的稅務風險遠高於前者,需要更多的盡職調查,畢竟未上市櫃公司的財務狀況通常比較不透明。
- 尋求專業協助: 當你不確定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諮詢你的會計師。一筆錯誤的投資決策,損失的可能遠超過諮詢費。
五、重點總結
在本文結束前,為你總結三個重點:
- 資本利得,個人是天堂: 個人投資台灣上市櫃股票,賺到的價差是「免稅天堂」;但公司投資,則要面對12%的「最低稅負制」,這是兩者最核心的差異。
- 股利所得,規劃是關鍵: 個人領股利,要根據所得級距,聰明選擇合併課稅或分開課稅,並留意股利單筆達到2萬元的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而公司領取「境內」股利則不計入所得課稅,享有稅務的巨大優勢,對長期存股來說,是很好的選擇。
- 未上市櫃股權,簽證定生死: 買賣未上市櫃公司的股票或轉讓行號出資額,稅務天差地遠,關鍵就在股票有無「股票簽證」。這個小動作決定了你的所得是適用較低的最低稅負制,還是可能被併入最高40%的綜合所得稅。
透過影音學習:
🎬 觀看完整影片
延伸閱讀整理:
延伸閱讀:【公司vs.行號:稅務篇】一個關鍵佈局,決定你的利潤該繳20%還是40%的稅
創業財稅速成班|專為中小企業打造的創業攻略
想更有系統地建立你的財稅防火牆嗎?這堂課集結我多年實戰經驗,從公司設立、節稅規劃到財務管理,給你最直接、最能上手的完整攻略!課程附贈大量實用表單,讓你不再紙上談兵!立即點擊下方連結,加入課程,為你的事業打下最穩固的基礎!
🔗 立即前往